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观花树木类论文--杜鹃花论文

杜鹃花类菌根形成及效应表达过程中的差异基因分析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第一章 引言第16-33页
    1 菌根形成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1 菌根真菌对植物根系释放信号的感应第16-18页
        1.2 植物根系对菌根真菌信号因子的感应第18-19页
    2 菌根促进植物对氮素吸收机理研究进展第19-22页
    3 杜鹃花类菌根研究进展第22-28页
        3.1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多样性的研究第22-24页
        3.2 杜鹃花类菌根的形成及其解剖结构特征第24页
        3.3 杜鹃花类菌根的效应第24-25页
        3.4 杜鹃花类菌根效应的机理第25-28页
    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目的及主要创新点第28-32页
        4.1 研究意义第28-29页
        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9-31页
        4.3 主要研究目的第31页
        4.4 主要创新点第31-32页
    5 研究技术路线第32-33页
第二章 杜鹃花类菌根真菌的分离和鉴定第33-4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3-35页
        1.1 菌株鉴定第33-35页
            1.1.1 形态学鉴定第33-34页
            1.1.2 分子生物学鉴定第34-35页
        1.2菌根真菌回接验证第3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5-40页
        2.1 菌株菌落与菌丝体的形态特征第35-37页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第37-38页
        2.3 菌株回接试验第38-40页
    3 讨论第40-42页
第三章 杜鹃花类菌根形成及共生效应表达的追踪第42-54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3-45页
        1.1 共生系统的建立第43-44页
        1.2 植株生物量及氮含量的测定第44页
            1.2.1 植株鲜重的测定第44页
            1.2.2 植株干重以及氮素含量的测定第44页
        1.3 接种不同时期解剖结构的观察和侵染率的测定第44-45页
            1.3.1 徒手压片的制作与观察第44页
            1.3.2 超薄切片观察根系横切面细胞内的显微结构第44页
            1.3.3 扫描电镜观察根系表面结构第44-45页
            1.3.4 菌根侵染率的计算第45页
        1.4 田间接种试验第4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5-51页
        2.1 菌根解剖结构的观察第45-48页
        2.2 菌根侵染率以及植株鲜重的测定第48-50页
        2.3 植株干重与总氮含量第50-51页
        2.4 田间接种试验第51页
    3 讨论第51-54页
第四章 根系与非菌根根系的转录组分析第54-6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4-56页
        1.1 材料第54-55页
        1.2 根系RNA的提取及转录组测序第55-5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6-66页
        2.1 转录组测序的结果分析第56-63页
            2.1.1 测序结果的产量和质量统计第56-59页
            2.1.2 All-Unigene的功能注释第59-60页
            2.1.3 All-Unigene的NR分类图第60-61页
            2.1.4 All-Unigene的COG注释第61-62页
            2.1.5 All-Unigene的GO注释第62-63页
            2.1.6 All-Unigene的KEGG代谢途径第63页
        2.2 菌根根系与非菌根根系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第63-66页
            2.2.1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类第63-64页
            2.2.2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代谢途径第64-66页
    3 结论第66-68页
第五章 菌根形成相关基因及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68-79页
    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和基因第69-73页
        1.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第69-70页
        1.2 菌根形成相关的基因第70-73页
    2 部分菌根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73-7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73-7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74页
    3 讨论第74-79页
        3.1 菌根形成相关的代谢途径第74-77页
        3.2 菌根形成的相关基因第77-79页
第六章 氮吸收代谢相关基因及部分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79-90页
    1 氮吸收代谢相关代谢途径和基因第80-83页
        1.1 氮吸收代谢相关的代谢途径第80-81页
        1.2 氮吸收与代谢相关基因第81-83页
    2 部分氮吸收与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第83-85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83-8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84-85页
    3 部分氮吸收与代谢相关基因的全长扩增第85-8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85页
        3.2 RACE技术获取基因全长第85-87页
    4 讨论第87-90页
        4.1 氮吸收与代谢相关代谢途径第87-88页
        4.2 氮吸收与代谢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第88-90页
第七章 总结第90-94页
    1 主要研究成果第90-93页
    2 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4页
附录第104-130页
在学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学术会议第130-132页
致谢第132-133页

论文共1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友好植物纤维/热固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改性
下一篇:温度、光周期和水分对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Meyer-Dür)滞育调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