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1. 绪论 | 第19-31页 |
1.1 选题的背景与目的 | 第19-22页 |
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22-23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的基本逻辑 | 第23-25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25页 |
1.3.3 研究的路径 | 第25-26页 |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 | 第26-29页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9-31页 |
1.5.1 本文的创新 | 第29页 |
1.5.2 本文的不足 | 第29-31页 |
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31-50页 |
2.1 消费城市概念及其运行机理 | 第32-37页 |
2.1.1 消费城市的概念及发展脉络 | 第32-34页 |
2.1.2 消费城市的动力来源 | 第34-36页 |
2.1.3 消费城市的运行机制 | 第36-37页 |
2.2 城市消费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37-40页 |
2.2.1 消费与城市消费 | 第37-38页 |
2.2.2 消费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38-39页 |
2.2.3 城市消费外部性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39-40页 |
2.3 消费城市的经验证据和相关实证研究 | 第40-42页 |
2.3.1 消费城市的经验证据 | 第40页 |
2.3.2 消费城市的实证研究 | 第40-42页 |
2.4 城市测评体系及其它相关研究 | 第42-46页 |
2.4.1 城市测评体系研究 | 第43页 |
2.4.2 消费者理性和偏好 | 第43-44页 |
2.4.3 消费者决策 | 第44-46页 |
2.5 基本评述 | 第46-50页 |
3. 城市发展的变迁与消费城市兴起 | 第50-71页 |
3.1 城市发展变迁的基本轨迹 | 第50-57页 |
3.1.1 城市发展变迁的一般历史进程 | 第50-52页 |
3.1.2 我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 | 第52-53页 |
3.1.3 国外城市发展转型的经验 | 第53-55页 |
3.1.4 城市发展变迁的启示 | 第55-57页 |
3.2 消费城市兴起的迹象 | 第57-64页 |
3.2.1 城市“逆向通勤率”的上升 | 第58-60页 |
3.2.2 城市收入租金弹性的大幅增加 | 第60-62页 |
3.2.3 城市财富和人群向城市中心的重新集聚 | 第62页 |
3.2.4 宜居城市大获成功与非传统城市发展 | 第62-63页 |
3.2.5 城市经济预测变量的非经济因素化 | 第63-64页 |
3.3 消费城市的内涵 | 第64-71页 |
3.3.1 基本概念 | 第64-67页 |
3.3.2 基本特征 | 第67-69页 |
3.3.3 一般分类 | 第69-71页 |
4. 消费城的运行机理与影响因素 | 第71-91页 |
4.1 内生动力 | 第71-74页 |
4.1.1 收入水平 | 第71-72页 |
4.1.2 情感与社交需要 | 第72-73页 |
4.1.3 地方政府间的竞争 | 第73-74页 |
4.1.4 创造性阶层兴起 | 第74页 |
4.2 微观基础 | 第74-78页 |
4.2.1 城市消费的共享 | 第75-76页 |
4.2.2 城市消费的匹配 | 第76-77页 |
4.2.3 城市消费的空间外部性 | 第77-78页 |
4.3 外在条件与作用机制 | 第78-85页 |
4.3.1 外在条件 | 第78-80页 |
4.3.2 作用机制 | 第80-84页 |
4.3.3 运行的基本逻辑 | 第84-85页 |
4.4 影响因素 | 第85-91页 |
4.4.1 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第86-87页 |
4.4.2 城市公共消费及服务 | 第87页 |
4.4.3 商业与服务业的发展 | 第87-88页 |
4.4.4 消费品的品质与独有性 | 第88页 |
4.4.5 城市的再分配政策与准入门槛 | 第88-89页 |
4.4.6 人力资本存量与高等教育发展 | 第89-91页 |
5. 消费城市的测评体系研究 | 第91-106页 |
5.1 我国消费城市发展与测评的内在需要 | 第91-97页 |
5.1.1 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向的重要支撑 | 第91-92页 |
5.1.2 激活产业空心化城市发展动力的新路径 | 第92页 |
5.1.3 疏导城市结构合理化的新选择 | 第92-93页 |
5.1.4 实现城市发展动力转变和绿色发展的可能路径 | 第93-94页 |
5.1.5 转变区域和城市发展策略的新思路 | 第94-95页 |
5.1.6 我国已经具备消费城市发展的现实基础 | 第95-97页 |
5.2 我国消费城市测评的指标体系 | 第97-104页 |
5.2.1 测评目标与内容 | 第97页 |
5.2.2 测评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97-98页 |
5.2.3 现状测评的指标体系及思路 | 第98-99页 |
5.2.4 潜力测评的指标体系与及思路 | 第99-104页 |
5.3 我国消费城市测评的基本方法 | 第104-106页 |
5.3.1 无量纲化的方法 | 第104页 |
5.3.2 主观权重的选择 | 第104-105页 |
5.3.3 客观权重的选择 | 第105-106页 |
6. 我国消费城市测评体系的实证检验 | 第106-138页 |
6.1 实证检验的目的与基本原理 | 第106-108页 |
6.1.1 实证检验的目标 | 第106-107页 |
6.1.2 现状测评检验的基本原理 | 第107-108页 |
6.1.3 潜力测评检验的基本原理 | 第108页 |
6.2 消费城市现状测评体系的检验 | 第108-111页 |
6.2.1 方法的说明 | 第108-110页 |
6.2.2 检验的基本过程 | 第110-111页 |
6.2.3 基本结论分析 | 第111页 |
6.3 城市消费发展潜力测评体系的实证检验 | 第111-117页 |
6.3.1 模型推导与说明 | 第111-114页 |
6.3.2 检验的基本过程 | 第114-116页 |
6.3.3 基本结果分析 | 第116-117页 |
6.4 城市消费集聚潜力测评体系的实证检验 | 第117-133页 |
6.4.1 模型说明 | 第117-119页 |
6.4.2 城市消费集聚力的存在性检验 | 第119-130页 |
6.4.3 城市消费集聚力的影响因素检验 | 第130-133页 |
6.4.4 基本结果分析 | 第133页 |
6.5 城市消费推动潜力测评体系的实证检验 | 第133-135页 |
6.5.1 方法的说明 | 第133-134页 |
6.5.2 检验的基本过程 | 第134-135页 |
6.5.3 结论分析 | 第135页 |
6.6 基本结论与测评体系修正 | 第135-138页 |
7. 我国消费城市测评结果分析 | 第138-155页 |
7.1 我国消费城市现状测评与分析 | 第138-144页 |
7.1.1 数据来源 | 第138页 |
7.1.2 主观权重测评的基本结论 | 第138-140页 |
7.1.3 客观权重测评的基本结论 | 第140-143页 |
7.1.4 比较分析 | 第143-144页 |
7.2 我国消费城市潜力测评与分析 | 第144-153页 |
7.2.1 数据来源 | 第144页 |
7.2.2 主观权重测评的基本结论 | 第144-150页 |
7.2.3 客观权重测评的基本结论 | 第150-152页 |
7.2.4 比较分析 | 第152-153页 |
7.3 基本结论 | 第153-155页 |
8.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155-166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155-159页 |
8.1.1 消费城市的兴起具有历史必然性 | 第155页 |
8.1.2 消费城市发展存在内生路径与外生跳跃 | 第155-156页 |
8.1.3 消费城市发展与城市产业升级有紧密联系 | 第156-157页 |
8.1.4 消费是影响我国居民城市决策的重要原因之一 | 第157页 |
8.1.5 高房价是制约我国消费城市发展的关键障碍 | 第157-158页 |
8.1.6 消费城市面临诸多初期阵痛 | 第158-159页 |
8.2 发展策略 | 第159-161页 |
8.2.1 树立消费城市发展理念 | 第159页 |
8.2.2 促进消费城市有序发展 | 第159-160页 |
8.2.3 协调劳动力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 | 第160页 |
8.2.4 强化政府的初期引导 | 第160-161页 |
8.3 对策建议 | 第161-166页 |
8.3.1 科学规划消费城市的空间布局与功能 | 第161-162页 |
8.3.2 均衡和改善城市消费发展状况 | 第162页 |
8.3.3 加速市场机制导向的市民化进程 | 第162-163页 |
8.3.4 增强区域和城市政策的良性互动 | 第163-164页 |
8.3.5 优化城市居住消费功能 | 第164-165页 |
8.3.6 完善吸引人才政策 | 第165-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