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要点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4.1 论文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12-1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2.1 再生设计 | 第14-16页 |
2.1.1 再生设计的概念 | 第14-15页 |
2.1.2 再生设计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 第15-16页 |
2.2 服装再生设计的概念 | 第16-17页 |
2.3 服装再生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17-21页 |
2.3.1 Reuse(为再使用而设计) | 第17-19页 |
2.3.2 Recycle(为循环再生而设计) | 第19页 |
2.3.3 Recovery(为回收而设计) | 第19-21页 |
2.4 服装再生设计的意义与必要性 | 第21-27页 |
2.4.1 服装再生设计与旧衣再造之辩 | 第21-22页 |
2.4.2 服装的功能再生 | 第22-23页 |
2.4.3 服装的情感再生 | 第23-25页 |
2.4.4 服装的艺术再生 | 第25-27页 |
第3章 服装再生设计的分类 | 第27-44页 |
3.1 从服装设计主体要素出发的再生设计分类 | 第27-36页 |
3.1.1 以独立设计师为主体的艺术化服装再生设计 | 第27-30页 |
3.1.2 以成衣厂商为主体的工业化服装再生设计 | 第30-33页 |
3.1.3 以DIY爱好者为主体的DIY服装再生设计 | 第33-35页 |
3.1.4 以社会公益组织为主体的公益性服装再生设计 | 第35-36页 |
3.2 从服装构成元素出发的再生设计分类 | 第36-44页 |
3.2.1 服装面料的再生设计 | 第36-39页 |
3.2.2 服装款式结构的再生设计 | 第39-42页 |
3.2.3 服装图案与色彩的再生设计 | 第42-44页 |
第4章 服装再生设计实践应用的建议 | 第44-57页 |
4.1 以独立设计师为主导的服装再生设计建议 | 第44-48页 |
4.1.1 独立设计师的特点与优势 | 第44-45页 |
4.1.2 对服装再生设计理念的坚持与创新 | 第45-47页 |
4.1.3 服装再生设计理念与形式的多样化 | 第47-48页 |
4.2 以成衣厂商为主导的服装再生设计建议 | 第48-52页 |
4.2.1 成衣厂商的优势及局限 | 第48-49页 |
4.2.2 服装再生设计的量化生产分析—以Freitag包为例分析服装再生设计量化生产中所需注意的问题 | 第49-51页 |
4.2.3 对服装再生设计工业生产和商业运作的相关建议 | 第51-52页 |
4.3 以DIY爱好者为主导的服装再生设计建议 | 第52-54页 |
4.3.1 DIY爱好者的特点与诉求 | 第52页 |
4.3.2 服装再生设计DIY的简易和美观 | 第52-53页 |
4.3.3 设计师对DIY服装再生设计的引导 | 第53-54页 |
4.4 以社会公益组织为主导的服装再生设计建议 | 第54-57页 |
4.4.1 社会公益组织的特点和诉求 | 第54-55页 |
4.4.2 服装再生设计的低成本性操作建议 | 第55-56页 |
4.4.3 公益性服装再生设计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 第56-57页 |
第5章 服装再生设计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第57-64页 |
5.1 服装再生设计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机遇 | 第57-61页 |
5.1.1 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 第57-59页 |
5.1.2 中国政府政策的支持 | 第59-61页 |
5.2 服装再生设计在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挑战 | 第61-64页 |
5.2.1 公众对于服装再生设计的认知存在局限 | 第61-62页 |
5.2.2 缺乏相关的规范与配套产业的支持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