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号说明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 引言 | 第12-30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 ·概述 | 第12-13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作用 | 第13-19页 |
| ·对基因表达的调控 | 第13-14页 |
| ·对细胞膜系统功能的影响 | 第14页 |
|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 第14-15页 |
| ·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 第15-16页 |
| ·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 | 第16-17页 |
| ·对大脑发育的影响 | 第17页 |
| ·对视力的影响 | 第17-18页 |
| ·对癌症的作用 | 第18页 |
| ·其他 | 第18-19页 |
| ·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 | 第19-20页 |
| ·动植物来源 | 第19页 |
| ·微生物来源 | 第19-20页 |
| ·利用转基因技术 | 第20页 |
| ·ω-6 PUFAs和 ω-3 PUFAs的膳食平衡问题 | 第20-21页 |
| ·Fat-1 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 ·家兔的繁殖性能 | 第21-28页 |
| ·家兔的繁殖特点 | 第22-24页 |
| ·公兔睾丸的特点 | 第22页 |
| ·母兔的子宫的特点 | 第22页 |
| ·性成熟早 | 第22-23页 |
| ·母兔的发情特点 | 第23页 |
| ·刺激性排卵 | 第23页 |
| ·多胎高产,妊娠期短 | 第23-24页 |
| ·假孕 | 第24页 |
| ·影响种兔繁殖性能的因素 | 第24-28页 |
| ·先天性因素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 ·年龄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营养因素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5页 |
| ·管理因素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5-26页 |
| ·疾病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6-27页 |
| ·生殖激素激素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7-28页 |
| ·近交对种兔繁殖力的影响 | 第28页 |
|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与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 第28-29页 |
| ·动物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 ·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40页 |
| ·试验材料 | 第30-32页 |
|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第30页 |
| ·主要试剂配制 | 第30-31页 |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 ·主要试验试剂 | 第31-32页 |
| ·试验方法 | 第32-40页 |
| ·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2-33页 |
| ·PCR检测 | 第33-34页 |
| ·全RNA的提取 | 第34-35页 |
| ·反转录 | 第35-36页 |
| ·脂肪酸检测 | 第36-38页 |
| ·转基因肉兔繁殖性能的测定和数据的处理 | 第38页 |
| ·转基因肉兔屠宰测定 | 第38-39页 |
| ·血清中生殖激素的检测 | 第39-4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4页 |
| ·转基因肉兔检测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 ·RNA水平检测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 ·脂肪酸检测结果 | 第43-44页 |
| ·转基因肉兔繁殖性能的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 ·母兔的配种受胎率 | 第44-45页 |
| ·母兔的产仔数 | 第45-47页 |
| ·仔兔的出生窝重 | 第47页 |
| ·仔兔的断奶窝重 | 第47-48页 |
| ·F3代转基因公兔的精子质量 | 第48-49页 |
| ·F3代转基因母兔生殖系统屠宰测定 | 第49-52页 |
| ·血清中生殖激素结果统计分析 | 第52-54页 |
| 4 讨论 | 第54-57页 |
| ·转基因肉兔的遗传稳定性 | 第54页 |
| ·转基因肉兔的繁殖性能的讨论 | 第54-55页 |
| ·转基因肉兔的血清中生殖激素的讨论 | 第55-57页 |
| 5 结论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