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2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目的 | 第9页 |
·意义 | 第9-10页 |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第10-12页 |
·基本思路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 | 第12-1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12-14页 |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的思想 | 第12页 |
·毛泽东关于农村的思想 | 第12-13页 |
·邓小平关于农村的思想 | 第13页 |
·江泽民关于农村的思想 | 第13页 |
·胡锦涛关于农村的思想 | 第13-14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概念 | 第14-16页 |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城乡融合理论 | 第14页 |
·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 第14页 |
·舒尔茨的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第14页 |
·理论借鉴 | 第14-16页 |
3 国内外新村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第16-25页 |
·国内经验借鉴 | 第16页 |
·建国阶段的经验借鉴 | 第16页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验借鉴 | 第16页 |
·十六届五中全会后的经验借鉴 | 第16页 |
·国外实践及经验借鉴 | 第16-22页 |
·韩国新村运动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途径的借鉴 | 第17-19页 |
·日本造村运动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实现途径的借鉴 | 第19-22页 |
·国内外经验总结 | 第22-25页 |
·加强宏观调控 | 第22页 |
·深化体制改革 | 第22-23页 |
·采取因地制宜 | 第23页 |
·加大财政支持 | 第23页 |
·重视教育培训 | 第23页 |
·巩固农民地位 | 第23-24页 |
·持之以恒建设 | 第24页 |
·深入研究讨论 | 第24-25页 |
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障碍 | 第25-29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概况 | 第25-26页 |
·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 第25页 |
·村容村貌现状 | 第25页 |
·基层组织建设现状 | 第25-26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 | 第26页 |
·村容村貌需进一步改善 | 第26-27页 |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 第27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农村投入少 | 第27页 |
·农村基础设施差 | 第27-28页 |
·农民文化科技素质低 | 第28页 |
·农村体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及建议 | 第29-34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 | 第29-31页 |
·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指导方针 | 第29页 |
·三农问题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 第29-30页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 | 第30页 |
·创新体制机制应不断加强 | 第30页 |
·培育新型农民是主要方向 | 第30-31页 |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支撑 | 第31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第31-34页 |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之间的关系 | 第31-32页 |
·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和发挥市场机制的关系 | 第32页 |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 | 第32页 |
·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关系 | 第32-33页 |
·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的关系 | 第33页 |
·经济建设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33-3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34-42页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结论——统筹城乡发展 | 第34-40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必然性 | 第34-3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和着力点 | 第37-40页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展望 | 第40-42页 |
·建设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 第40页 |
·建设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 第40-41页 |
·建设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 第41页 |
·新农村建设正在缩小差距的必然要求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