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现有研究评述 | 第14-15页 |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研究重点及新亮点 | 第15-17页 |
·研究重点 | 第15页 |
·研究新亮点 | 第15-17页 |
2 红色资源概述 | 第17-22页 |
·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及价值内涵 | 第17-18页 |
·“红色资源”概念界定 | 第17页 |
·“红色资源”价值内涵 | 第17-18页 |
·红色资源的特征 | 第18-20页 |
·意识形态性 | 第18页 |
·资源广布性 | 第18-19页 |
·功能多样性 | 第19-20页 |
·红色资源的功能 | 第20-22页 |
·文化的导向功能 | 第20页 |
·价值的传承功能 | 第20页 |
·信念的塑造功能 | 第20-21页 |
·历史的镜鉴功能 | 第21-22页 |
3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分析 | 第22-25页 |
·资源论 | 第22-23页 |
·红色资源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 第22页 |
·红色资源借助实践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22-23页 |
·载体论 | 第23页 |
·红色资源体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 第23页 |
·红色资源能高效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双向互动 | 第23页 |
·中介论 | 第23-25页 |
·红色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内容中介的“精神食粮” | 第24页 |
·红色资源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载体中介“桥梁” | 第24-25页 |
4 延安红色资源分析 | 第25-33页 |
·延安红色资源的独特性 | 第25-26页 |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第25页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 | 第25页 |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 | 第25-26页 |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 第26页 |
·延安红色资源的分类 | 第26-29页 |
·物质文化资源 | 第26-27页 |
·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27-29页 |
·延安红色资源的特征 | 第29-33页 |
·资源存量大 | 第29页 |
·内涵丰富 | 第29-30页 |
·知名度高 | 第30-33页 |
5 延安红色资源融入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第33-43页 |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 第33-37页 |
·群众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 第33-34页 |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 第34-36页 |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的关系 | 第36-37页 |
·延安红色资源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 | 第37-40页 |
·延安红色资源是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 | 第37-39页 |
·延安红色资源拥有丰富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 第39-40页 |
·延安红色资源应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因素与存在问题 | 第40-43页 |
·制约因素 | 第40-41页 |
·存在问题 | 第41-43页 |
6 提升延安红色资源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 第43-47页 |
·提炼延安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 | 第43-44页 |
·将延安红色资源纳入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 第44-45页 |
·建设延安红色资源网络教育基地 | 第45-46页 |
·建设群众红色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 | 第46-47页 |
7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