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大保当地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分析与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3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内容概况与特色 | 第12-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特色 | 第12-13页 |
| 2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3-17页 |
|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 ·地下水系统数值模拟研究趋势 | 第15页 |
| ·GMS简介 | 第15-17页 |
| 3 榆林市大保当地区地质背景概况 | 第17-30页 |
|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7-23页 |
| ·自然条件 | 第17-18页 |
| ·气象水文 | 第18-23页 |
| ·地质概况 | 第23-27页 |
| ·地貌特征 | 第23-24页 |
| ·地层岩性 | 第24-27页 |
| ·地质构造 | 第27页 |
| ·地下水富集条件与分布概况 | 第27-30页 |
| ·地下水富集条件 | 第27-28页 |
| ·地下水水资源分布概况 | 第28-30页 |
| 4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特征及概化模型 | 第30-45页 |
| ·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水赋存条件 | 第30-34页 |
| ·新生界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含(隔)水层 | 第30-32页 |
| ·中生界碎屑岩类裂隙孔隙含(隔)水层 | 第32-33页 |
| ·烧变岩裂隙潜水含水层 | 第33-34页 |
| ·地下水渗流场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 第34-35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35-45页 |
|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条件 | 第35-38页 |
| ·研究区三维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38页 |
| ·地下水位动态特征 | 第38-43页 |
|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 第43-45页 |
| 5 研究区地下水系统的数值模拟 | 第45-62页 |
| ·空间和时间离散 | 第45-47页 |
| ·数值模拟的求解 | 第47-48页 |
| ·研究区的模型识别 | 第48-51页 |
|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49-50页 |
| ·确定源汇项 | 第50-51页 |
| ·研究区模型识别结果 | 第51页 |
| ·可靠性分析 | 第51-55页 |
| ·流场比较 | 第51-52页 |
| ·误差分析 | 第52-55页 |
| ·模型对研究区水位的预测 | 第55-62页 |
| ·第一方案水位预测 | 第56-58页 |
| ·第二方案水位预测 | 第58-60页 |
| ·第三方案水位预测 | 第60-62页 |
| 6 水资源计算评价 | 第62-69页 |
| ·天然资源量计算 | 第62-65页 |
| ·补给量 | 第62-63页 |
| ·排泄量 | 第63-65页 |
| ·储存量 | 第65页 |
| ·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 第65-67页 |
| ·水量评价 | 第65-66页 |
| ·开采动态评价 | 第66-67页 |
| ·环境效应评价 | 第67页 |
| ·开采方式 | 第67-69页 |
| ·管井开采 | 第67-68页 |
| ·截取开采 | 第68-69页 |
| 7 结论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附录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实践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