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正交设计研究现状 | 第10页 |
| ·抗滑桩设计要素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抗滑桩设计优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2 阴塔沟滑坡工程概况 | 第16-28页 |
| ·阴塔沟地质环境条件 | 第16-21页 |
| ·气象水文 | 第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18页 |
| ·地层岩性 | 第18-21页 |
|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1页 |
| ·不良地质现象 | 第21页 |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页 |
| ·阴塔沟滑坡特征 | 第21-24页 |
| ·滑坡空间形态 | 第21-24页 |
|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24页 |
| ·阴塔沟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24-26页 |
| ·滑坡岩土体计算参数 | 第24-25页 |
| ·阴塔沟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25-26页 |
| ·阴塔沟滑坡治理方案 | 第26-28页 |
| 3 抗滑桩设计要素敏感性分析 | 第28-38页 |
| ·抗滑桩设计资料 | 第28-29页 |
| ·设计条件 | 第28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抗滑桩设计参数取值范围 | 第29-30页 |
| ·桩截面积、锚固段长度和桩间距的取值范围 | 第29-30页 |
| ·桩截面、桩间距、锚固深度的合理取值的必要性 | 第30页 |
| ·正交试验的数学模型 | 第30-32页 |
| ·确定试验因素和水平 | 第30-31页 |
| ·选用适当的正交表并进行表头设计 | 第31-32页 |
| ·正交试验的试验过程及试验数据 | 第32-36页 |
| ·桩顶位移的极差分析 | 第32-34页 |
| ·桩身最大剪力的极差分析 | 第34-35页 |
| ·桩身最大弯矩的极差分析 | 第35-36页 |
| ·小结 | 第36-38页 |
| 4 抗滑桩设计优化 | 第38-50页 |
| ·抗滑桩设计优化的目标和方法 | 第38页 |
| ·桩间距的单因素分析 | 第38-41页 |
| ·以桩顶位移确定抗滑桩间距的上限值B1 | 第40-41页 |
| ·以桩前地基土侧向容许应力确定抗滑桩间距的上限值B2 | 第41页 |
| ·综合选取桩间距B | 第41页 |
| ·锚固深度的单因素分析 | 第41-43页 |
| ·桩截面长度的单因素分析 | 第43-46页 |
| ·桩截面宽度的单因素分析 | 第46-47页 |
| ·以工程造价为目标函数的桩身截面尺寸分析 | 第47-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5 抗滑桩方案对比分析 | 第50-67页 |
| ·优化后设计方案的抗滑桩悬臂桩法内力计算 | 第50-57页 |
| ·桩的设计 | 第50-51页 |
| ·外力计算 | 第51页 |
| ·受荷段桩身内力计算 | 第51-52页 |
| ·锚固段桩身内力计算 | 第52-57页 |
| ·原设计方案的抗滑桩悬臂桩法内力计算 | 第57-58页 |
| ·桩的设计 | 第57页 |
| ·桩的计算 | 第57-58页 |
| ·抗滑桩优化设计方案和原设计方案结构设计 | 第58-65页 |
| ·抗滑桩优化设计方案抗滑桩的结构设计 | 第58-62页 |
| ·抗滑桩原设计方案抗滑桩的结构设计 | 第62-65页 |
| ·抗滑桩方案对比 | 第65-66页 |
| ·抗滑桩的桩身受力对比 | 第65页 |
| ·抗滑桩结构对比 | 第65-66页 |
| ·抗滑桩经济对比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7-69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建议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 附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