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界定 | 第13-15页 |
·产业集群 | 第13页 |
·技术创新 | 第13-14页 |
·企业合作研发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合作研发的相关理论及综述 | 第17-22页 |
·合作研发的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企业合作研发的集群优势 | 第18-22页 |
·社会资本的综述 | 第22-25页 |
·社会资本的理论综述 | 第22-23页 |
·社会资本的内容 | 第23-24页 |
·社会资本对企业合作研发的作用 | 第24-25页 |
·合作与竞争的博弈选择机制综述 | 第25-31页 |
·“囚徒困境”及重复博弈的演进 | 第25-27页 |
·“搭便车”问题 | 第27-28页 |
·企业合作研发博弈模型的综述 | 第28-31页 |
第3章 浙江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概况 | 第31-38页 |
·浙江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浙江产业集群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 第33-36页 |
·产业集群内技术研发的外部性 | 第33-34页 |
·企业技术研发存在不确定性 | 第34-35页 |
·行业环境对企业研发的影响 | 第35-36页 |
·浙江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难点 | 第36-38页 |
·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机会主义的矛盾 | 第36页 |
·企业很少具有对社会资本投资的意识 | 第36-37页 |
·集群内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37-38页 |
第4章 产业集群中企业合作研发的运行机制 | 第38-49页 |
·集群内多个企业的博弈均衡 | 第38-42页 |
·模型的假设 | 第38页 |
·基本模型 | 第38-40页 |
·模型分析 | 第40-42页 |
·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研发运行基本结构 | 第42-45页 |
·核心企业系统与社会资本系统互动机制 | 第43-44页 |
·社会资本系统与外围支持系统的互动机制 | 第44-45页 |
·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博弈运行机制 | 第45-46页 |
·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支撑框架构建 | 第46-47页 |
·集群信任的构建 | 第46-47页 |
·集群网络的构建 | 第47页 |
·集群制度的构建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温州柳市低压电器集群合作研发案例分析 | 第49-59页 |
·温州柳市低压电器集群发展基本现状 | 第49-50页 |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特点 | 第50-51页 |
·集群社会资本作用明显 | 第50-51页 |
·集群企业合作以产品结构互补类型为主 | 第51页 |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运行机制 | 第51-58页 |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核心企业系统 | 第51-53页 |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社会资本系统 | 第53-54页 |
·柳市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外围支持系统 | 第54-55页 |
·柳市低压电器集群企业合作研发的运行机制 | 第55-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对策建议和结论 | 第59-62页 |
·对策建议 | 第59-60页 |
·采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相关大企业落户 | 第59页 |
·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建立合作激励机制 | 第59-60页 |
·建立适合集群合作研发的第三方激励机制 | 第60页 |
·借助培训和教育提高集群内社会资本的运营效率 | 第60页 |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