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数据来源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2 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5-22页 |
·研究理论依据 | 第15-18页 |
·物质平衡理论 | 第15页 |
·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15-16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16-1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2页 |
·剂量-反应法 | 第18-19页 |
·修正的人力资本法 | 第19-20页 |
·疾病成本法 | 第20页 |
·市场价值法 | 第20页 |
·机会成本法 | 第20-21页 |
·成果参照法 | 第21-22页 |
3 研究区基本概况及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计算 | 第22-37页 |
·研究区基本概况 | 第22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22页 |
·研究区气候状况 | 第22页 |
·研究区社会经济状况 | 第22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 | 第22-35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建筑材料经济损失 | 第22-24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清洁经济损失 | 第24-25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 | 第25-27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 | 第27-35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造成的总经济损失 | 第35-37页 |
4 乌鲁木齐市大气治理投入产出分析 | 第37-44页 |
·大气治理过程中主要污染指标变化情况 | 第37-40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值变化 | 第37页 |
·可吸入颗粒物PM2.5浓度值变化 | 第37-38页 |
·二氧化硫浓度值变化 | 第38-39页 |
·二氧化氮浓度值变化 | 第39-40页 |
·优良天数 | 第40页 |
·百姓观感 | 第40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投入分析 | 第40-42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产出分析 | 第42-44页 |
5 新形势下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原因对策探究 | 第44-55页 |
·新形势下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宏观原因分析 | 第44-47页 |
·自然原因 | 第44-46页 |
·人为原因 | 第46-47页 |
·新形势下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的微观原因分析 | 第47-53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浓度的年际变化原因分析 | 第47-49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浓度的月际变化原因分析 | 第49-51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主要污染物浓度的采暖期、非采暖期变化原因分析 | 第51-53页 |
·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53-55页 |
6 结论、不足与展望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