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 第12-30页 |
摘要 | 第12-13页 |
1 作物生长模拟研究概述 | 第13-14页 |
·作物生长模型的概念、发展历程及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2 干物质分配和CO_2影响过程的模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干物质分配模拟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CO_2浓度对水稻生长发育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进展 | 第15页 |
3 ORYZA2000、CERES-Rice、RiceGrow模型应用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4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力的模拟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温度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模拟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CO_2对水稻生产力的影响模拟研究进展 | 第18页 |
·温度及CO_2浓度互作效应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应对未来气候的适应措施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1-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4页 |
摘要 | 第30页 |
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研究思路 | 第30页 |
·技术路线 | 第30-32页 |
2 水稻典型站点的选取 | 第32页 |
3 数据资料 | 第32-35页 |
·田间试验数据 | 第32-35页 |
·历史水稻种植信息 | 第35页 |
·气象数据 | 第35页 |
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36页 |
5 水稻生长模拟模型简介 | 第36-41页 |
·RiceGrow水稻生长模型 | 第36-38页 |
·ORYZA2000水稻生长模型 | 第38-39页 |
·CERES-Rice水稻生长模型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第三章 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的改进与完善研究 | 第44-66页 |
摘要 | 第44-4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54页 |
·资料获取 | 第45页 |
·模型的改进 | 第45-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地上部干物质分配的检验 | 第54-55页 |
·CO_2影响算法的检验 | 第55-60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第四章 不同水稻生长模型在我国水稻主产区代表性站点的模拟预测与敏感性分析研究 | 第66-96页 |
摘要 | 第66-6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68-69页 |
·资料获取 | 第69页 |
·模拟步骤 | 第69-70页 |
·模型校正与检验方法 | 第70-71页 |
·不确定性计算方法 | 第7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9页 |
·“盲调模拟”(Blind Simulation)模拟结果的对比与分析 | 第71-77页 |
·校正与核实结果的对比与评价 | 第77-81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81-88页 |
·不确定性分析 | 第88-89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的模拟研究 | 第96-132页 |
摘要 | 第96-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98页 |
·资料获取 | 第98页 |
·数据处理 | 第98-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26页 |
·水稻站点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 | 第99-115页 |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模拟 | 第115-118页 |
·气候变化对水稻产量影响的模拟 | 第118-126页 |
3 讨论与结论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2页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第132-144页 |
摘要 | 第132页 |
1 讨论 | 第132-137页 |
·水稻生长模型RiceGrow的改进与完善 | 第132-133页 |
·同水稻生长模型在我国水稻主产区代表性站点的模拟预测与敏感性分析 | 第133-135页 |
·气候变化对水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 | 第135-136页 |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第136-137页 |
·今后的研究设想 | 第137页 |
2 结论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4页 |
在学期间发表或拟投稿论文 | 第144页 |
在学期间参加的研究课题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