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一、垃圾短信侵权问题的形成 | 第8-14页 |
| (一)法律定义 | 第8-9页 |
| (二)形成原因 | 第9-11页 |
| (三)传播方式 | 第11-12页 |
| (四)类别划分 | 第12-14页 |
| 二、垃圾短信侵权的法律分析 | 第14-18页 |
| (一)构成要件 | 第14-15页 |
| (二)归责原则 | 第15页 |
| (三)举证责任 | 第15-16页 |
| (四)责任承担 | 第16-18页 |
| 三、垃圾短信侵权的主体和客体 | 第18-23页 |
| (一)侵权主体的法律分析 | 第18-20页 |
| (二)侵权客体的法律分析 | 第20-23页 |
| 四、国内外垃圾短信侵权问题的治理 | 第23-28页 |
| (一)国外的治理对策 | 第23-25页 |
| (二)我国的治理现状 | 第25-26页 |
| (三)治理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第26-28页 |
| 五、完善我国垃圾短信侵权问题治理的建议 | 第28-35页 |
| (一)制定专项性法律法规 | 第29-30页 |
| (二)明确垃圾短信的法律定义 | 第30页 |
| (三)严格落实手机实名登记制度 | 第30-31页 |
| (四)提升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 第31-32页 |
| (五)健全市场宏观调控体系 | 第32-35页 |
| 结语 | 第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