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小麦赤霉病 | 第10页 |
·小麦赤霉菌 | 第10-11页 |
·小麦赤霉菌的致病机制 | 第11-12页 |
·小麦赤霉菌致病相关基因的研究情况 | 第12-13页 |
·小麦赤霉菌FGSG_10666基因的研究背景 | 第13页 |
·转录组学概述 | 第13-14页 |
·新一代测序(NGS) | 第14-18页 |
·ROCHE/454 | 第15页 |
·ABI/SOLID | 第15-16页 |
·ILLUMINA/SOLEXA/GENOME ANALYZER Ⅱ | 第16页 |
·RNA-SEQ技术 | 第16-17页 |
·RNA-SEQ的应用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2 转录组测序 | 第19-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药品与培养基 | 第19-20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样品制备 | 第20页 |
·测序 | 第20-21页 |
·测序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供试菌株RNA的提取结果 | 第22-24页 |
·测序数据的质量结果 | 第24-25页 |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的统计结果 | 第25-27页 |
·基因表达水平的分析 | 第27-28页 |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第28-30页 |
·讨论 | 第30-31页 |
3 小麦赤霉菌目标基因缺失盒框的构建 | 第31-43页 |
·实验材料 | 第31-33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1页 |
·培养基及主要试剂配方 | 第31-32页 |
·实验仪器 | 第32-33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33-34页 |
·野生型小麦赤霉菌PH-1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34页 |
·PCB1003质粒DNA的提取 | 第34页 |
·目标基因缺失盒框的构建 | 第34-38页 |
·小麦赤霉菌目标基因序列的获得与引物设计 | 第34-35页 |
·SPLIT—MARKER构建目标基因缺失盒框 | 第35-3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8-41页 |
·野生型小麦赤霉菌PH-1全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39页 |
·PCB 1003/PKY37质粒DNA的提取 | 第39页 |
·目标基因缺失盒框的构建 | 第39-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4 目标基因的敲除以及转化子鉴定 | 第43-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3-45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43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配方 | 第43-45页 |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5-49页 |
·野生型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45页 |
·PEG介导法转化原生质体 | 第45-46页 |
·转化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46-4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转化子DNA的提取结果 | 第49页 |
·转化子的PCR筛选与鉴定 | 第49-53页 |
·讨论 | 第53-54页 |
5 敲除突变体表型分析及致病力测定 | 第54-61页 |
·实验材料 | 第54页 |
·实验材料和试剂 | 第54页 |
·培养基和主要试剂配方 | 第54页 |
·实验仪器 | 第54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4-56页 |
·菌落形态观察 | 第54页 |
·菌落生长速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 第55页 |
·产孢量的测定 | 第55页 |
·番茄侵染实验 | 第55页 |
·小麦赤霉菌与△FGSG_10666的温度敏感实验 | 第55页 |
·菌种保存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59页 |
·敲除突变体△FGSG_10666的菌落形态 | 第56页 |
·敲除突变体菌落生长的速度 | 第56-57页 |
·敲除突变体分生孢子的形态 | 第57页 |
·敲除突变体的产孢量 | 第57-58页 |
·敲除突变体△FGSG _10666的致病力 | 第58页 |
·小麦赤霉菌与△FGSG_10666的温度敏感实验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1页 |
6 全文总结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附录1 | 第70-73页 |
附录2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