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 一、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4页 |
| (一) 国内研究动态综述 | 第11-13页 |
| (二) 国外研究动态综述 | 第13-14页 |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 第14-15页 |
| (一)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二) 研究的难点和重点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及全文框架 | 第15-17页 |
| (一) 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二) 全文逻辑框架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CC-LM模型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7-25页 |
| 一、CC-LM模型的理论渊源 | 第17-19页 |
| (一) 货币政策传导的货币理论 | 第17-18页 |
| (二) 新凯恩斯主义不完全信息理论 | 第18-19页 |
| 二、CC-LM模型的构建 | 第19-23页 |
| (一) CC-LM模型的理论内容 | 第19-22页 |
| (二) CC-LM模型的地位和作用 | 第22-23页 |
| 三、研究CC-LM模型在中国欠发达地区适用性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一) 货币银行学相关理论 | 第23页 |
| (二) 区域经济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环境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 第25-39页 |
| 一、对我国欠发达地区范围的确定 | 第25-32页 |
| (一) 相关指标选取的依据 | 第25-27页 |
| (二) 数据处理和范围确定 | 第27-32页 |
| 二、我国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 第32-36页 |
| (一) 产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 第32-33页 |
| (二) 金融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三) 企业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 第34-35页 |
| (四) 居民偏好结构现状比较分析 | 第35-36页 |
| 三、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 | 第36-39页 |
| (一) 扩张的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 第36-37页 |
| (二) 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欠发达地区的实施效果及原因分析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CC-LM模型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适应性分析 | 第39-51页 |
| 一、CC-LM模型与欠发达地区经济环境的契合性 | 第39-43页 |
| (一) 对微观基础的现实考察 | 第39-40页 |
| (二) 对宏观环境的现实考察 | 第40-43页 |
| 二、CC-LM模型与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契合性 | 第43-48页 |
| (一) 我国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分析 | 第43-44页 |
| (二) CC-LM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分析 | 第44-45页 |
| (三) CC-LM模型在我国的不适用性分析 | 第45-48页 |
| 三、CC-LM模型相关结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49页 |
| (一) CC-LM模型在不同企业结构中的适用性分析 | 第48-49页 |
| (二) CC-LM模型在不同货币政策条件下的适用性分析 | 第49页 |
| 四、影响CC-LM模型适用性的因素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我国欠发达地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实践——基于CC-LM模型的理性思考 | 第51-61页 |
| 一、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疏通与健全区域性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 | 第51-55页 |
| (一) 健全区域性银行体系 | 第51-53页 |
| (二) 建立区域性金融市场 | 第53-55页 |
| 二、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疏通与区域性差别货币政策实施 | 第55-58页 |
| (一) 利率差别化调整 | 第55-56页 |
| (二) 区域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 第56页 |
| (三) 区域差别的再贷款政策 | 第56-57页 |
| (四) 区域差别的再贴现政策 | 第57-58页 |
| (五) 区域差别的信贷政策 | 第58页 |
| 三、欠发达地区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疏通与企业机制市场化培育 | 第58-61页 |
| (一) 现代企业制度改制 | 第58-60页 |
| (二) 区域内产业结构升级 | 第60-61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注释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附表 | 第66-7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