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喀斯特石漠化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

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20页
前言第20-21页
一 研究现状第21-33页
 1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第21-22页
 2 草地营养与牛羊健康的关系第22页
 3 草地营养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进展与展望第22-33页
   ·文献获取与论证第22-25页
   ·研究阶段划分第25页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第25-31页
   ·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第31-33页
二 研究设计第33-44页
 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3-35页
   ·研究目标第33页
   ·研究内容第33-34页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和创新点第34-35页
 2 技术路线与方法第35-37页
   ·技术路线第35-36页
   ·研究方法第36-37页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第37-43页
   ·研究区选择的原则和依据第37-38页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第38-43页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第43-44页
三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理论基础第44-57页
 1 牧草营养成分状况及适口性分析第44-45页
 2 牧草产量分析第45页
 3 草地营养利用率对牛羊健康的影响第45-57页
   ·实验研究设计第45-48页
   ·单一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第48-52页
   ·混合牧草对牛羊的消化代谢影响机制第52-57页
四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耦合模式第57-65页
 1 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第57-58页
 2 模式构建的边界条件第58-59页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第58页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边界条件第58-59页
 3 模式构建的技术体系第59-62页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第59-60页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技术体系第60-62页
 4 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特性第62-64页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第62-63页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第63-64页
 5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模式结构与功能对比分析第64-65页
五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第65-75页
 1 喀斯特地区现有技术与成熟技术第65-72页
   ·牧草种植技术第65-66页
   ·牧草刈割技术第66-67页
   ·牧草贮藏技术第67页
   ·草地建植技术第67-70页
   ·牧草评价技术第70-71页
   ·牛羊棚圈建设技术第71页
   ·牛羊的营养饲补技术第71-72页
   ·牛羊的疾病防范技术第72页
 2 石漠化地区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新第72-73页
 3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第73-75页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第73-74页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第74页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技术选择、优化与集成对比分析第74-75页
六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第75-83页
 1 示范点选择与生态经济问题第75-76页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第75-76页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第76页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第76-77页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第76页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目标与任务第76-77页
 3 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第77-80页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第77-78页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畜牧养殖现状评价与工程布局第78-80页
 4 工程设计与工程示范过程第80-82页
   ·工程化设计与工艺流程第80-81页
   ·工程示范过程第81-82页
 5 示范点建设成果与对比分析第82-83页
   ·毕节撒拉溪朝营示范点建设成效第82页
   ·关岭-贞丰花江顶坛示范点建设成效第82-83页
七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监测评价第83-87页
 1 试验检测样地设置第83-84页
 2 生态效益评价第84-85页
 3 经济效益评价第85-86页
 4 石漠化治理评价第86-87页
八 草地营养优化配置与牛羊健康养殖模式推广与应用第87-89页
 1 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第87-88页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第87页
   ·毕节撒拉溪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87-88页
 2 中度-强度石漠化地区模式推广与应用第88-89页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适宜地区及综合整治措施第88页
   ·贞丰-关岭花江示范区草畜配套技术模式推广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第88-89页
九 结论与讨论第89-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0页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100-103页
致谢第103-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南方典型石漠化区地下水土流失防治技术初步研究与示范--以喀斯特高原山地、喀斯特高原峡谷、喀斯特高原盆地为例
下一篇:一般拖延量表在公务员群体中的应用--基于Rasch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