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梁风格东北秧歌女班教材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8-13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艮”在脚下 | 第13-19页 |
| 一、膝部的单一动律训练 | 第14-17页 |
| (一)屈身训练 | 第15-16页 |
| (二)压脚跟训练 | 第16页 |
| (三)踢步训练 | 第16-17页 |
| 二、教材中的“艮”在脚下的典型性训练组合剖析 | 第17-19页 |
| (一)跳踢步组合 | 第17页 |
| (二)踢步组合 | 第17-18页 |
| (三)小柳叶锦(踢步小交替花组合) | 第18页 |
| (四)颤步双花组合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扭“在腰上 | 第19-23页 |
| 一、上身单一动律训练 | 第19-21页 |
| (一)前后动律、上下动律、前划圆动律、后划圆动律 | 第19-20页 |
| (二)教材中具有典型性风格特点的上身动律 | 第20-21页 |
| 二、教材中“扭”在腰上的典型性训练组合剖析 | 第21-23页 |
| (一)踢步肩前花组合(月牙五更慢板) | 第21页 |
| (二) 切身交叉花组合(月牙五更快板) | 第21-22页 |
| (三)交叉花组合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活”在腕上 | 第23-32页 |
| 一、手腕的灵活性单一动作训练 | 第24-28页 |
| (一)手巾花训练 | 第24-25页 |
| (二)手绢花位置训练: | 第25-27页 |
| (三)稳相手的位置: | 第27页 |
| (四)手绢花基础技巧训练: | 第27-28页 |
| 二、教材中“活”在腕上的训练组合剖析 | 第28-32页 |
| (一)手绢花组合 | 第29页 |
| (二)片花组合 | 第29页 |
| (三)颤步双花组合 | 第29页 |
| (四)单掏花组合 | 第29-30页 |
| (五)缠头花(综合性训练组合) | 第30页 |
| (六)大姑娘美(综合性训练组合)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用乔梁风格的东北秧歌体现人物性格 | 第32-41页 |
| 一、教材中的表演组合训练解析 | 第32-37页 |
| (一)表演组合《星期天》《扑蝴蝶》 | 第32-34页 |
| (二)表演组合《放风筝》 | 第34-35页 |
| (三)表演组合《喂鸡》 | 第35-36页 |
| (四)表演组合《冬至》 | 第36-37页 |
| 二、东北秧歌的训练价值在舞蹈作品中的应用 | 第37-41页 |
| (一)《绢花迎春》 | 第37-38页 |
| (二)《情醉女儿鼓》 | 第38-41页 |
| 结语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