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路径选择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基本理论及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 一、城市化、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涵义 | 第13-16页 |
| (一)城市化、城镇化的涵义 | 第13页 |
| (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及涵义 | 第13-15页 |
| (三)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区别 | 第15-16页 |
| 二、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 (一)区位理论 | 第16-17页 |
| (二)城乡结构转换理论 | 第17-18页 |
| (三)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 (四)协调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 (五)城乡一体化相关理论 | 第20-2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2-26页 |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22-23页 |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 | 第26-34页 |
| 一、吉林省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 (一)快速发展阶段 | 第26-27页 |
| (二)停滞发展阶段 | 第27页 |
| (三)稳步发展阶段 | 第27页 |
| (四)转型提质阶段 | 第27-28页 |
| 二、吉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28-30页 |
| (一)城镇化率 | 第28-29页 |
| (二)城镇分布和梯度构成状况 | 第29-30页 |
|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 | 第30页 |
| 三、吉林省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 第30-34页 |
| (一)推进城镇化的观念和方式落后 | 第31页 |
| (二)“人”的城镇化滞后 | 第31-32页 |
| (三)城镇经济实力差、设施不完善 | 第32-33页 |
| (四)城乡发展不协调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国内外城镇化发展模式与启示 | 第34-43页 |
| 一、国外典型发展模式 | 第34-39页 |
| (一)美国城镇化模式 | 第34-35页 |
| (二)西欧城镇化模式 | 第35页 |
| (三)日本、韩国城镇化模式 | 第35-37页 |
| (四)拉美城镇化模式 | 第37-38页 |
| (五)国外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吉林的启示 | 第38-39页 |
| 二、国内典型发展模式 | 第39-43页 |
| (一)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 | 第39-40页 |
| (二)浙江“城镇梯度发展”模式 | 第40页 |
| (三)成都“三三见六、以一化二”模式 | 第40-41页 |
| (四)国内典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对吉林的启示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推进吉林省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 第43-62页 |
| 一、走吉林特色新型城镇化之路 | 第43-45页 |
| (一)重点转向“人的城镇化” | 第43-44页 |
| (二)坚持生态、集约、差异的特色新型城镇化 | 第44页 |
| (三)坚持分区域、分层次、分时序的城镇化推进路径 | 第44-45页 |
| 二、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 第45-46页 |
| (一)推进区域差异化发展 | 第45-46页 |
| (二)完善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化的产业支撑体系 | 第46页 |
| 三、统筹多层次发展格局 | 第46-51页 |
| (一)着力打造中部城市群 | 第47-48页 |
| (二)着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 第48-51页 |
| 四、推动产城互动发展 | 第51-56页 |
| (一)优化工业结构 | 第53-54页 |
| (二)发展第三产业 | 第54-55页 |
| (三)突出发展民营经济 | 第55-56页 |
| 五、全面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 | 第56页 |
| 六、促进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 | 第56-62页 |
| (一)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 | 第57-58页 |
|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 第58-59页 |
| (三)促进城乡“人”的全面发展 | 第59-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