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轮烷型分子机器的研究进展 | 第15-23页 |
| ·理论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理论研究方法简介 | 第30-45页 |
| ·量子化学方法:应用于结合能的计算 | 第30-35页 |
| ·二次多体微扰理论 | 第30-32页 |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32-34页 |
| ·基于能量的分子片近似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分子力学方法 | 第35-38页 |
| ·可极化分子力场 | 第37页 |
| ·反应性分子力场 | 第37-38页 |
| ·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8-42页 |
| ·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39-41页 |
| ·基于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第三章 [2]-轮烷的理论设计及结合能的计算 | 第45-84页 |
|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45页 |
| ·结合能近似计算方法:基于阈值的图像分割方法 | 第45-58页 |
| ·基于ESP的图像阈值分割方法 | 第46-52页 |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52-58页 |
| ·[2]-轮烷理论设计:基于单一结合位点 | 第58-72页 |
| ·DFT计算的细节 | 第60-63页 |
| ·几何因素分析 | 第63-66页 |
| ·静电匹配 | 第66-68页 |
| ·[2]-轮烷的理论设计 | 第68-72页 |
| ·多位点[2]-轮烷体系的理论研究 | 第72-77页 |
| ·自包结[1]-准轮烷的理论研究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 第四章 不同介质下[2]-轮烷构象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4-131页 |
| ·研究背景 | 第84-85页 |
| ·基于经典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85-99页 |
| ·在不同介质中构象的几何变化 | 第86-91页 |
| ·在混合溶剂CD_3CN-CDCl_3中大环的穿梭行为 | 第91-96页 |
| ·在超临界CO_2中构象的变化 | 第96-99页 |
| ·基于可极化力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99-108页 |
| ·计算方法与计算细节 | 第99-101页 |
| ·在真空中构象的变化:主-客体间氢键作用 | 第101-106页 |
| ·在混合溶剂CD_3CN-CDCl_3中构象的变化 | 第106-108页 |
| ·基于分子片的从头算分子动力学模拟 | 第108-111页 |
| ·不同的构象系综下NMR信号的预测 | 第111-124页 |
| ·不同溶剂模型的比较 | 第112-113页 |
| ·分子间氢键对NMR信号的影响 | 第113-118页 |
| ·不同系综的氢键强度的因子分析 | 第118-123页 |
| ·混合系综Polar FF+AIMD | 第123-124页 |
| ·溶剂与溶质分子间相互作用 | 第124-126页 |
| ·晶体堆积对NMR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 第五章 反应性分子动力学模拟光诱导的偶氮苯顺反异构化过程 | 第131-141页 |
| ·研究背景 | 第131-132页 |
| ·计算方法与计算细节 | 第132-13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136-1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8-1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0-141页 |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41-14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情况 | 第143-145页 |
| 致谢 | 第145-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