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旅游经济论文--中国旅游事业论文--地方旅游事业论文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景区游憩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前言第14-15页
1 游憩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第15-28页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5-19页
     ·增长的极限第15-17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17-18页
     ·公共资源的悲剧第18-19页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进展第19-28页
     ·游憩承载力研究的产生和发展第19-21页
     ·游憩承载力的国内研究进展第21-23页
     ·游憩承载力理论研究的进展和挑战第23-25页
     ·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进展及适用性分析第25-26页
     ·基于游憩承载力的管理战略和策略第26-28页
       ·管理战略第26-27页
       ·管理策略第27-28页
2 研究地区及森林游憩资源概况第28-34页
   ·研究地区概况第28-30页
     ·北京自然概况第28页
     ·北京社会概况第28页
     ·北京城郊山地区划第28-30页
   ·北京森林游憩资源概况第30-32页
     ·森林资源第30页
     ·森林游憩资源类型第30-32页
       ·风景名胜区第31页
       ·森林公园第31-32页
       ·自然保护区第32页
   ·北京森林游憩的发展与现状第32-34页
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4-41页
   ·游憩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第34-37页
     ·数字容量法第34页
     ·指标体系法第34-35页
       ·指标体系的设计和筛选第34-35页
       ·指标体系的计算和原理第35页
       ·指标体系法在游憩承载力领域的应用第35页
     ·规范研究法第35-37页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7-41页
     ·文献综述和资料收集第37页
     ·问卷调查法第37页
     ·抽样调查法第37-39页
     ·定性研究法第39页
     ·技术路线第39-41页
4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行为特征和需求偏好第41-47页
   ·人口统计学特征第41-42页
     ·性别第41页
     ·年龄第41页
     ·文化程度第41-42页
     ·职业第42页
     ·家庭结构第42页
     ·收入水平第42页
   ·北京市民城郊森林游憩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到游率第42-43页
     ·出游距离第43-44页
     ·出游频率第44页
     ·出游动机第44-45页
     ·出游时问选择第45-46页
     ·游憩活动偏好第46-47页
5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第47-65页
   ·游憩机会谱ROS(Recreation Opportunity Spectrum)概述第47-52页
     ·ROS的理论基础第47页
       ·游客的差异性第47页
       ·资源的独特性第47页
       ·管理的必要性第47页
     ·ROS的内涵第47-50页
       ·定义并描述游憩环境,编制资源清单第49页
       ·评价不同的管理政策第49页
       ·最优方案的选择第49页
       ·实施最优方案第49页
       ·监测和评价实施效果第49-50页
     ·ROS的应用和发展第50-51页
       ·国外应用第50页
       ·国内应用第50-51页
     ·ROS的意义第51-52页
       ·考虑需求,供需平衡第51页
       ·统筹全局,便于协作第51页
       ·直观展示,易于管理第51-52页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的构建第52-65页
     ·北京森林游憩需求、偏好及活动特征第52-55页
       ·游客对景区类型的偏好第52-53页
       ·游客选择景区时考虑的因素第53-54页
       ·游客对拥挤的感知第54-55页
     ·游憩环境分类指标的确定第55页
       ·自然程度第55页
       ·偏远程度第55页
       ·游客密度第55页
       ·管理强度第55页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第55-62页
       ·FROS构建框架第56-57页
       ·FROS内涵第57-60页
       ·FROS游憩环境描述第60-61页
       ·FROS的分布图第61-62页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机会供给与需求分析第62-65页
6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第65-128页
   ·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第65-74页
     ·空间承载力第66-70页
       ·空间承载力计算公式第66页
       ·空间评价标准的确定第66-70页
     ·生态承载力第70-72页
       ·游憩对土壤的冲击第70-71页
       ·游憩对植被的冲击第71-72页
     ·心理承载力第72-73页
       ·心理承载力指标的确定第72页
       ·心理承载力评级标准的确定第72-73页
     ·设施承载力第73页
     ·游憩承载力第73-74页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力评价第74-128页
     ·城郊开发型—以香山公园为例第74-84页
       ·空间承载力第74页
       ·生态承载力第74-76页
       ·设施承载力第76-77页
       ·心理承载力第77页
       ·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第77-84页
       ·小结与管理建议第84页
     ·城郊自然型—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第84-92页
       ·空间承载力第84-85页
       ·生态承载力第85-86页
       ·设施承载力第86-87页
       ·心理承载力第87页
       ·鹫峰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第87-92页
       ·小结与管理建议第92页
     ·乡村开发型—以灵山风景区为例第92-101页
       ·空间承载力第93页
       ·生态承载力第93-95页
       ·设施承载力第95页
       ·心理承载力第95-96页
       ·灵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第96-101页
       ·小结与管理建议第101页
     ·乡村自然型—以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第101-110页
       ·空间承载力第102页
       ·生态承载力第102-103页
       ·设施承载力第103-104页
       ·心理承载力第104页
       ·云蒙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第104-110页
       ·小结与管理建议第110页
     ·半原始型—以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第110-120页
       ·空间承载力第110-111页
       ·生态承载力第111-112页
       ·设施承载力第112-113页
       ·心理承载力第113页
       ·松山游客及游憩行为特征第113-119页
       ·小结与管理建议第119-120页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整体游憩承载力评价第120-128页
       ·空间承载力第120-124页
       ·生态承载力第124-126页
       ·设施承载力第126-127页
       ·心理承载力第127页
       ·北京城郊山地整体游憩承载水平第127-128页
7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研究第128-141页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的构建第128-130页
     ·游憩环带的理论基础第128页
     ·森林游憩环带模型第128-130页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游憩承载力计算第130-139页
     ·房山—门头沟森林游憩环带第130-133页
       ·游憩规划第130-132页
       ·游憩环带森林游憩区空间承载力计算第132-133页
     ·延庆—昌平森林游憩环带第133-135页
       ·游憩规划第133-134页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第134-135页
     ·密云—怀柔森林游憩环带第135-136页
       ·游憩规划第135-136页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第136页
     ·平谷—顺义森林游憩环带第136-138页
       ·游憩规划第136-137页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第137-138页
     ·近郊妙峰山森林游憩环带第138-139页
       ·游憩规划第138-139页
       ·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计算第139页
   ·北京城郊森林游憩环带空间承载力整体评价第139-141页
8 结论与建议第141-147页
   ·森林游憩机会谱(FROS)总结及建议第141-142页
   ·北京城郊山地森林游憩承载水平总结与建议第142-144页
     ·明确目标,加强监测第143页
     ·完善设施,丰富项目第143页
     ·加强教育,保护环境第143-144页
     ·整合资源,合理分流第144页
   ·北京山地森林游憩环带总结与建议第144-145页
   ·丛于游憩需求调研的游憩规划与管理建议第145-146页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46-147页
参考文献第147-156页
附录第156-160页
个人简介第160-161页
导师简介第161-163页
致谢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风险区划的中国森林保险区域化发展研究
下一篇:国家级森林公园投资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