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2页 |
·作物抗旱机制 | 第10-15页 |
·叶片与抗旱适应 | 第11-12页 |
·根系与抗旱适应 | 第12页 |
·光合作用的调节 | 第12-13页 |
·渗透调节作用 | 第13页 |
·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13-14页 |
·细胞膜系统的作用 | 第14页 |
·植物内源激素的作用 | 第14-15页 |
·作物抗旱性鉴定方法 | 第15-16页 |
·田间直接鉴定法 | 第15页 |
·人工模拟鉴定法 | 第15-16页 |
·实验室鉴定法 | 第16页 |
·作物抗旱性评价指标 | 第16-18页 |
·抗旱性鉴定指标筛选与利用 | 第16-18页 |
·作物抗旱性综合评价指标 | 第18页 |
·作物抗旱性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抗旱总级别值法 | 第19页 |
·抗旱五级评分法 | 第19页 |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19页 |
·主成份分析法 | 第19页 |
·隶属函数法 | 第19-20页 |
·聚类分析 | 第20页 |
·本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20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三个小麦新品种室内模拟干旱胁迫下(萌发期和幼苗期)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22-31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各品种萌发期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各品种幼苗期指标测定 | 第23页 |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各小麦品种萌发期及幼苗期在不同干旱胁迫梯度下的响应差异及相关分析 | 第24-26页 |
·对小麦品种12个单项指标的抗旱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 | 第26-27页 |
·不同小麦品种抗旱性综合性评价 | 第27-2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29-31页 |
第三章 三个小麦新品种田间自然干旱胁迫条件下不同生育阶段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31-42页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试验设计 | 第31页 |
·测定指标、性状及方法 | 第31页 |
·测定指标、性状 | 第31页 |
·测定方法 | 第31页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干旱胁迫下小麦不同抗旱指标的抗旱指数 | 第32-35页 |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四个不同时期的抗旱性 | 第35-36页 |
·抗旱性综合评价 | 第36-3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38-42页 |
·抗旱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38-39页 |
·抗旱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39页 |
·不同小麦品种抗旱指标的变化 | 第39-40页 |
·抗旱性评价方法的比较与选用 | 第40页 |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8页 |
缩略词表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