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我国低温低浊高色度水水质特点 | 第10-11页 |
·低温低浊高色度水处理措施及存在问题 | 第11-14页 |
·投加助凝剂 | 第11-12页 |
·预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采用新型处理工艺 | 第13-14页 |
·凹凸棒土在国内外的分布与应用 | 第14-16页 |
·传统混凝剂聚合氯化铝 | 第16-17页 |
·聚合氯化铝混凝机理 | 第16-17页 |
·聚合氯化铝处理低温低浊高色度水存在的问题 | 第17页 |
·课题来源及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课题来源 | 第17页 |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 第21-31页 |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1-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实验装置与设备 | 第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31页 |
·色度的测定 | 第23-24页 |
·水中残余铝的测定 | 第24-25页 |
·其他常规指标的测定 | 第25-26页 |
·凹凸棒土作为吸附剂时的固液分离 | 第26页 |
·不同浓度腐殖酸的检测方法 | 第26-28页 |
·混凝沉淀静态试验装置及方法 | 第28-29页 |
·高密度沉淀池动态试验装置及运行参数 | 第29-31页 |
第3章 凹凸棒土吸附腐殖酸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46页 |
·吸附速率曲线及吸附平衡时间 | 第31-32页 |
·低温条件下不同因素对凹凸棒土吸附腐殖酸的影响 | 第32-36页 |
·凹凸棒土投加量 | 第32-33页 |
·腐殖酸初始浓度 | 第33-34页 |
·水力条件 | 第34-35页 |
·不同pH 值 | 第35-36页 |
·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 | 第36-41页 |
·凹凸棒土吸附不同初始浓度腐殖酸的动力学试验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凹凸棒土助凝处理低温低浊高色度水 | 第46-62页 |
·单独投加聚合氯化铝混凝沉淀的最佳参数 | 第46-49页 |
·最佳混凝搅拌条件确定 | 第46-48页 |
·混凝剂的最佳投量 | 第48-49页 |
·粘土种类的选择 | 第49-53页 |
·单独投加粘土对铝去除的效果 | 第49-50页 |
·不同种类的土作为助凝剂对沉淀时间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不同种类粘土作为助凝剂对低温低浊高色度水的处理效果 | 第51-53页 |
·凹凸棒土投加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54-61页 |
·凹凸棒土投加点 | 第54-55页 |
·不同pH 值 | 第55-58页 |
·腐殖酸初始浓度 | 第58-59页 |
·原水浊度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凹凸棒土/高密度沉淀池联合处理低温低浊高色度水的连续流试验 | 第62-81页 |
·实验方案及内容 | 第62-63页 |
·小试方案及实验方法 | 第62页 |
·动态实验方案和操作方法 | 第62-63页 |
·凹凸棒土和聚合氯化铝投量确定 | 第63-66页 |
·最佳混凝剂投量 | 第63-64页 |
·凹凸棒土作为助凝剂的最佳投量 | 第64-66页 |
·最佳回流污泥量 | 第66-68页 |
·单独投加混凝剂时的最佳回流污泥比 | 第66-67页 |
·凹凸棒土作为助凝剂与聚合氯化铝联合投加时最佳污泥回流比 | 第67-68页 |
·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及效果分析 | 第68-79页 |
·无污泥回流时试验效果对比及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污泥回流比为1.5%时的净化效果 | 第70-71页 |
·污泥回流比为2.5%时的净化效果 | 第71-72页 |
·污泥回流比为3.5%时的净化效果 | 第72-74页 |
·污泥回流比为4.5%时的净化效果 | 第74-75页 |
·单独投加混凝剂时不同污泥回流比的净化效果 | 第75-77页 |
·凹凸棒土与聚合氯化铝联合投加时不同污泥回流比的净化效果 | 第77-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