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8-5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20-34页 |
·选题背景 | 第20-30页 |
·研究意义 | 第30-34页 |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 第34-38页 |
·区域金融的概念与研究范畴简述 | 第34-36页 |
·金融发展的概念简述 | 第36页 |
·非均衡概念简述 | 第36-38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范畴 | 第38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8-43页 |
·研究内容 | 第38-40页 |
·研究方法 | 第40-43页 |
·全文逻辑框架 | 第43-45页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45-51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45-49页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第49-51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第51-96页 |
·区域经济的理论分析 | 第51-63页 |
·区位理论 | 第51-52页 |
·传统区域发展理论 | 第52-55页 |
·近代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55-57页 |
·区域发展理论的新进展 | 第57-58页 |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第58-63页 |
·金融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63-86页 |
·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 | 第63页 |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 | 第63-66页 |
·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20世纪90年代后) | 第66-69页 |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 | 第69-78页 |
·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视野——区域金融理论 | 第78-82页 |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第82-86页 |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理论分析 | 第86-96页 |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 | 第87-88页 |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 | 第88-89页 |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 | 第89-91页 |
·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 | 第91-92页 |
·理论总结与研究述评 | 第92-96页 |
第3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与问题表现分析 | 第96-247页 |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 第96-105页 |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 第96-98页 |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的内涵与表现 | 第98-105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历程与表现 | 第105-11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均衡阶段的背景 | 第105-106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格局与表现 | 第106-112页 |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的现状与表现 | 第112-121页 |
·西部区域经济总量与结构的非均衡现状 | 第112-115页 |
·西部区域居民收入水平与与劳动力价格非均衡 | 第115-117页 |
·西部区域固定资产投资的非均衡现状 | 第117-118页 |
·西部区域财政收支的非均衡表现 | 第118-119页 |
·西部区域对外贸易水平的非均衡 | 第119-121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情况与表现 | 第121-247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从均衡向非均衡阶段的历史转变 | 第121-12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统计比较方法 | 第122-124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总量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第124-14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结构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第142-210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功能指标与非均衡表现 | 第210-241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特征与变动趋势 | 第241-247页 |
第4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 第247-324页 |
·制度因素 | 第249-272页 |
·金融制度及政策影响 | 第250-255页 |
·对外开放程度与试验点政策 | 第255-258页 |
·财税体制改革 | 第258-260页 |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行为 | 第260-263页 |
·法律环境差异 | 第263-272页 |
·经济条件因素 | 第272-294页 |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差异 | 第272-275页 |
·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水平 | 第275-290页 |
·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异 | 第290-292页 |
·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 | 第292-294页 |
·客观环境因素 | 第294-300页 |
·区位因素 | 第294-298页 |
·资源禀赋 | 第298-300页 |
·非正式制度因素 | 第300-321页 |
·多元化的宗教信仰 | 第302-309页 |
·多样化的民族传统 | 第309-314页 |
·社会资本 | 第314-321页 |
·不确定性冲击因素 | 第321-32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 | 第322-324页 |
第5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324-34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 第324-332页 |
·资本的区域流动效应 | 第324-326页 |
·地方保护主义导致的人为市场分割 | 第326页 |
·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影响 | 第326-328页 |
·宏观调控的弱化效应 | 第328-332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 第332-337页 |
·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负面效应 | 第332-334页 |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 | 第334-337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文化的负面影响 | 第337-342页 |
第6章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42-382页 |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 | 第342-347页 |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 第342-344页 |
·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 第344-347页 |
·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动态经济增长 | 第347-366页 |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347-348页 |
·样本数据的来源 | 第348-350页 |
·实证研究的数理方法 | 第350-354页 |
·西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54-360页 |
·东部数据的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60-365页 |
·基于东西部两个地理层级的实证结果分析 | 第365-366页 |
·西部区域法律环境、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366-373页 |
·引言 | 第366-367页 |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367-368页 |
·样本数据的来源 | 第368-369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69-373页 |
·西部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373-382页 |
·引言 | 第373-374页 |
·计量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 第374-375页 |
·样本数据的来源 | 第375-376页 |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376-382页 |
第7章 总结与建议 | 第382-445页 |
·总结 | 第382-393页 |
·全文逻辑体系的归纳总结 | 第382-386页 |
·全文研究观点与结论归纳 | 第386-393页 |
·建议 | 第393-445页 |
·顶层设计的协调机制 | 第393-396页 |
·措施与政策建议 | 第396-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47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478-480页 |
后记 | 第480-4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