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硅藻简介 | 第9-10页 |
·环境因子对硅藻的影响 | 第10-13页 |
·电导率 | 第10页 |
·主要限制营养元素(N、P、Si)对硅藻的影响 | 第10-11页 |
·温度 | 第11页 |
·pH对硅藻生长的影响 | 第11-12页 |
·应用硅藻进行水质监测的优势 | 第12页 |
·硅藻在水质监测中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硅藻在溶洞地下水环境中的应用 | 第13-17页 |
·溶洞生态系统简介 | 第14-15页 |
·溶洞生态系统的价值 | 第15页 |
·溶洞生态系统的应用现状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8-28页 |
·样品的釆集 | 第18-21页 |
·采样点简介 | 第18页 |
·采样点的设置及采样时间 | 第18-19页 |
·采样点环境状况描述 | 第19-21页 |
·浮游硅藻采集与鉴定 | 第21-22页 |
·浮游硅藻采集方法 | 第21页 |
·浮游硅藻处理与永久玻片的制作 | 第21页 |
·浮游硅藻的鉴定 | 第21-22页 |
·浮游硅藻的密度 | 第22页 |
·理化指标测定 | 第22-23页 |
·理化样品采集 | 第22页 |
·酸碱度(pH值)、电导率、水温 | 第22页 |
·总氮的测定 | 第22页 |
·总磷的测定 | 第22-23页 |
·正磷酸盐的测定 | 第23页 |
·氨氮的测定 | 第23页 |
·硝氮的测定 | 第23页 |
·二氧化硅的测定 | 第23页 |
·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 | 第23-28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聚类分析 | 第24-25页 |
·回归分析 | 第25页 |
·因子分析 | 第25-26页 |
·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溶洞浮游硅藻群落组成和分布特点 | 第28-36页 |
·溶洞浮游硅藻群落属种组成 | 第28页 |
·溶洞各采样点的硅藻组成及分布情况 | 第28-30页 |
·溶洞浮游硅藻季节变化特征 | 第30-32页 |
·溶洞浮游硅藻春季组成 | 第30页 |
·溶洞浮游硅藻夏季组成 | 第30-31页 |
·溶洞浮游硅藻秋季组成 | 第31页 |
·溶洞浮游硅藻冬季组成 | 第31-32页 |
·溶洞地下水浮游硅藻种类组成及密度、优势种年度变化 | 第32-36页 |
第四章 溶洞水体理化因子变化特征 | 第36-39页 |
·溶洞地下水体理化指标变化 | 第36-38页 |
·9 种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溶洞浮游硅藻与环境变量的关系 | 第39-49页 |
·硅藻种类数、个体密度与环境变量的关系分析 | 第39-47页 |
·硅藻种类数、个体密度与环境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硅藻种类数、个体密度与环境变量的聚类分析 | 第41-43页 |
·运用PCA分析溶洞中9种环境变量对浮游硅藻的影响 | 第43-45页 |
·浮游硅藻种类数、密度与9个环境变量间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方程拟合 | 第45-47页 |
·浮游硅藻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水质评价 | 第47-49页 |
第六章 溶洞与乌江浮游硅藻对比分析 | 第49-53页 |
·溶洞地下水与乌江上游地表水理化指标对比 | 第49页 |
·溶洞地下水与乌江地表水浮游硅藻构成对比 | 第49-51页 |
·溶洞地下水与乌江地表水采样水体硅藻个体密度比较 | 第51页 |
·溶洞地下水与乌江地表水采样水体硅藻优势种比较 | 第51-53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3-55页 |
·釆样点浮游硅藻种类及密度变化 | 第53页 |
·采样点水体理化指标 | 第53页 |
·溶洞地下水中浮游硅藻与9种环境因子的关系 | 第53-54页 |
·浮游硅藻多样性指数及水质评价 | 第54-55页 |
第八章 问题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1 硅藻照片 | 第62-64页 |
溶洞浮游硅藻鉴定图片 | 第62-63页 |
乌江浮游硅藻鉴定图片 | 第63-64页 |
附录2浮游硅藻名录 | 第64-76页 |
溶洞浮游硅藻名录 | 第64-70页 |
乌江浮游硅藻名录 | 第70-76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