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交往理论研究--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的解读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7页
1 绪论第7-12页
   ·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第7-8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内涵和范畴进行考察第8-9页
     ·对马克思交往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第9页
     ·探讨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第9页
     ·分析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9-10页
   ·论文结构及其理论创新点第10-11页
   ·研究方法第11-12页
     ·文本考察法第11页
     ·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统一的方法第11页
     ·其他方法第11-12页
2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逻辑演进第12-19页
   ·多学科视角下的交往:交往的“百家争鸣”第12-13页
   ·“哲学”视域下的交往:交往在《形态》第一章中的界定第13-16页
   ·“哲学”到“经济学”的转变: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历程第16-19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芽第16-17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第17-18页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发展深化第18-19页
3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础:“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第19-25页
   ·“生产过程中的交往”: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地位的确立第19-21页
   ·交往深化发展的条件:分工的扩大和拓展第21-25页
4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交往与人、人类历史的关系第25-30页
   ·“交往是现实的人的存在方式”:交往与“人”的关系第25-27页
   ·“理解人类历史的钥匙”:交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第27-30页
5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最终旨趣:共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第30-35页
   ·“地域性交往”的消灭:“世界历史”的形成第30-31页
   ·共产主义:“交往形式本身的生产”第31-35页
6 结语第35-36页
参考文献第36-38页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第38-39页
致谢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克思人的本质论研究
下一篇:习仲勋党性修养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