拴马桩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7-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及文献综述 | 第7-8页 |
·概念界定 | 第8-9页 |
2 拴马桩综论 | 第9-12页 |
·拴马桩的由来及演变 | 第9-10页 |
·拴马桩的分布区域及地域特点 | 第10-12页 |
3 拴马桩的造型特征 | 第12-20页 |
·拴马桩造型及材料 | 第12-14页 |
·拴马桩造型形式 | 第12-13页 |
·拴马桩造型材料 | 第13-14页 |
·拴马桩造型类别 | 第14-20页 |
·植物类拴马桩 | 第14-15页 |
·动物类拴马桩 | 第15-17页 |
·人物类拴马桩 | 第17-18页 |
·人物与动物组合型拴马桩 | 第18-19页 |
·博古类拴马桩 | 第19-20页 |
4 拴马桩的实用功能 | 第20-26页 |
·栓系家畜的实用功能 | 第20-21页 |
·交通系统驿站实用功能 | 第20页 |
·庄户庭院实用功能 | 第20-21页 |
·身份彰显的实用功能 | 第21-22页 |
·等级制度的礼仪功能 | 第21页 |
·象征意义实用功能 | 第21-22页 |
·装点建筑的实用功能 | 第22-23页 |
·依附主题建筑的装饰功能 | 第22页 |
·庭院独特标志的视觉功能 | 第22-23页 |
·镇宅祈福的实用功能 | 第23-26页 |
·风水定位的镇宅作用 | 第23-24页 |
·吉祥纹饰的寄托作用 | 第24-26页 |
5 拴马桩蕴含的传统文化 | 第26-35页 |
·雕刻造型审美文化 | 第26-28页 |
·主次有序,注重线刻 | 第26页 |
·因式造型,取象物外 | 第26-27页 |
·夸张与变形手法的运用 | 第27-28页 |
·手工技艺传承文化 | 第28-29页 |
·族群相资的传承方式 | 第28-29页 |
·师徒相授的传承方式 | 第29页 |
·民族文化的融合 | 第29-30页 |
·拴马桩中民族特性的体现 | 第29-30页 |
·拴马桩多民族文化的体现 | 第30页 |
·士与商文化的综合表现 | 第30-32页 |
·士与商文化的特色体现 | 第30-31页 |
·与商文化的繁荣体现 | 第31-32页 |
·宗教文化的体现 | 第32-35页 |
·儒家礼仪在拴马桩体现 | 第32-33页 |
·道教精神在拴马桩体现 | 第33-34页 |
·佛教文化在拴马桩体现 | 第34-35页 |
6 结论 | 第35-36页 |
致谢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