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20页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6页 |
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高校 | 第17-18页 |
(二)公共危机 | 第18-19页 |
(三)公共危机管理 | 第19-20页 |
第一章 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 第20-26页 |
第一节 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一、“政府失灵”理论 | 第20页 |
二、“公民社会”理论 | 第20-21页 |
三、“治理”理论 | 第21-22页 |
四、“多中心”理论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实依据 | 第23-26页 |
一、政府职能转变、倡导多元治理 | 第23-24页 |
二、高校章程核准颁布,独立参与能力增强 | 第24页 |
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是高校服务社会职能的内在要求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 | 第26-33页 |
第一节 选取云南师范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26页 |
第二节 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效 | 第26-31页 |
一、重视危机应对知识技能的教育 | 第26-28页 |
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 | 第28页 |
三、广泛推进舆情的研究、监控与引导 | 第28-29页 |
四、主动提供校内资源协助救援 | 第29-31页 |
第三节 云南师范大学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一、危机意识不足,管理执行不到位 | 第31页 |
二、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无途径、无信息、无保障” | 第31-32页 |
三、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效能有限、社会评价不高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发挥的作用 | 第33-41页 |
第一节 高校的教育预防作用 | 第33-36页 |
一、高校可以对危机意识进行教育 | 第33-34页 |
二、高校可以对危机应对的知识和技能开展教育 | 第34页 |
三、高校可以对心理健康知识实施教育 | 第34-35页 |
四、高校可以对法律与纪律进行教育 | 第35页 |
五、高校可以对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 | 第35-36页 |
第二节 高校的舆论引导作用 | 第36-38页 |
一、高校的舆论引导具有极大的传播范围 | 第36-37页 |
二、高校的舆论引导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 | 第37页 |
三、高校的舆论引导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 | 第37-38页 |
第三节 高校的协助救援作用 | 第38-41页 |
一、高校可以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 第38-39页 |
二、高校可以提供丰富的志愿者资源 | 第39-40页 |
三、高校可以提供最为专业的心理救援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影响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因素 | 第41-49页 |
第一节 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41-44页 |
一、多主体参与的理念不够明确 | 第41页 |
二、应急法制建设尚不完善 | 第41-42页 |
三、公共危机信息共享存在阻碍 | 第42-43页 |
四、对高校认识局限认可度不高 | 第43-44页 |
第二节 高校方面存在的困难 | 第44-47页 |
一、缺乏法律保障,参与积极性受限制 | 第44-45页 |
二、信息获取不足,优势资源造成闲置 | 第45-46页 |
三、参与仅凭热情,缺乏统一组织管理 | 第46页 |
四、危机意识不强,参与应对经验有限 | 第46-47页 |
第三节 社会公众方面存在的限制 | 第47-49页 |
一、公民社会发展缓慢,全民参与的意识薄弱 | 第47-48页 |
二、灾民求助需求复杂,受助方整体评价不高 | 第48-49页 |
第五章 促进高校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建议 | 第49-54页 |
第一节 政府方面的突破 | 第49-51页 |
一、对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多个主体进行合理定位 | 第49页 |
二、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49-50页 |
三、建设共享平台,共享危机信息 | 第50页 |
四、正视高校服务职能,支持高校科学技术转化 | 第50-51页 |
第二节 高校方面的努力 | 第51-53页 |
一、及时沟通,发挥资源优势 | 第51-52页 |
二、统一组织,开展有效管理 | 第52页 |
三、强化教育,增强应对经验 | 第52-53页 |
第三节 社会公众方面的尝试 | 第53-54页 |
一、加强参与意识教育,促进公民社会发展 | 第53页 |
二、合理认知高校效能,增强对高校认可度 | 第53-54页 |
结束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附录 1 | 第60-61页 |
附录 2 | 第61-62页 |
附录 3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