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0-11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1-17页 |
| ·我国鱼类资源的概况及加工现状 | 第11-12页 |
| ·鱼卵的加工现状 | 第11-12页 |
| ·鱼精的加工现状 | 第12页 |
| ·蛋白质过敏原的一般性质 | 第12-13页 |
| ·鱼类过敏原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 ·鱼肌肉过敏原的研究概况 | 第13页 |
| ·鱼卵过敏原的研究概况 | 第13-14页 |
| ·鱼精过敏原的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食品的加工脱敏技术 | 第15-16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7-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17-21页 |
| ·原材料 | 第17页 |
| ·血清 | 第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7-1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8-19页 |
| ·实验菌种 | 第19页 |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19-21页 |
| ·实验方法 | 第21-30页 |
| ·大黄鱼鱼卵及鱼精过敏组分的分析 | 第21-24页 |
| ·过敏原的纯化与鉴定 | 第24-26页 |
| ·过敏原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26-27页 |
| ·过敏原免疫反应的分析 | 第27-28页 |
| ·大黄鱼与其他动物卵蛋白间免疫交叉反应性的分析 | 第28页 |
| ·大黄鱼鱼卵过敏患者血清与其他食物过敏原间交叉反应性的分析 | 第28页 |
| ·大黄鱼鱼卵的不同加工处理方式 | 第28-29页 |
| ·大黄鱼鱼精蛋白抑菌性的分析 | 第29-30页 |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69页 |
| ·大黄鱼鱼卵过敏组分的分析 | 第30-57页 |
| ·大黄鱼鱼卵中过敏蛋白的确定 | 第30-31页 |
| ·大黄鱼鱼卵中主要过敏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 第31-35页 |
| ·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的检测结果 | 第35-36页 |
| ·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36-42页 |
| ·免疫交叉反应性的分析 | 第42-45页 |
|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黄鱼鱼卵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 第45-53页 |
| ·不同加工方式对大黄鱼β′-c 免疫反应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 ·低过敏性鱼子罐头的加工方法 | 第54-57页 |
| ·大黄鱼鱼精过敏组分的分析 | 第57-69页 |
| ·大黄鱼鱼精中主要过敏蛋白的确定 | 第57-58页 |
| ·大黄鱼鱼精中主要过敏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 第58-60页 |
| ·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60-62页 |
| ·鱼精蛋白组分的分析与分离 | 第62-65页 |
| ·鱼精蛋白中 12 kDa 组分的鉴定 | 第65-68页 |
| ·抑菌性的分析 | 第68-69页 |
| 第4章 讨论与结论 | 第69-75页 |
| ·大黄鱼鱼卵过敏原的性质 | 第69-72页 |
| ·大黄鱼鱼精过敏原的性质 | 第72页 |
| ·大黄鱼鱼肌肉、鱼卵及鱼精主要过敏原的分析比较 | 第72-73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创新点 | 第74页 |
| ·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