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导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2页 |
|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 ·影子银行 | 第14-15页 |
| ·商业银行稳定性 | 第15-16页 |
| ·影子银行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 第16页 |
|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的研究 | 第16-17页 |
| ·银行体系稳定性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 ·国外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文献综述 | 第17-18页 |
| ·国内关于银行体系稳定性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 ·国外关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9页 |
|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体系稳定性关系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3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 | 第21-37页 |
| ·我国影子银行的产生原因及其构成 | 第21-31页 |
| ·我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 第21-23页 |
| ·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 | 第23-31页 |
|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及对其监管现状 | 第31-34页 |
|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 第31-32页 |
|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 | 第32-34页 |
|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 第34-37页 |
| ·影子银行对传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产生冲击 | 第34-35页 |
| ·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传导风险 | 第35页 |
| ·影子银行削弱了央行宏观调控的能力 | 第35-37页 |
| 4 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稳定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37-52页 |
| ·变量选取 | 第37-46页 |
| ·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测算 | 第37-39页 |
|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测算 | 第39-46页 |
| ·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46页 |
| ·模型的构建 | 第46-47页 |
| ·实证分析 | 第47-50页 |
| ·平稳性检验 | 第48页 |
| ·协整检验 | 第48-49页 |
|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9页 |
| ·模型回归 | 第49-50页 |
| ·结果分析 | 第50-52页 |
| 5 政策建议 | 第52-54页 |
| ·积极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 | 第52页 |
| ·建立宏观审慎的监管框架 | 第52页 |
| ·强化影子银行的动态监测机制 | 第52-53页 |
| ·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促进影子银行行为规范 | 第53页 |
|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附录 | 第56-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