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接采空区隧道施工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研究现状 | 第8-17页 |
·采空区探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采空区对隧道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隧道穿越煤矿采空区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采空区治理及质量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 第17-19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明清堂隧道工程概况 | 第19-23页 |
·工程概况 | 第19页 |
·自然条件 | 第19-20页 |
·地形地貌 | 第19页 |
·气象特征 | 第19页 |
·地震 | 第19-20页 |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20-21页 |
·工程地质特征 | 第20页 |
·水文特征 | 第20-21页 |
·围岩级别 | 第21页 |
·施工难点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隧道下穿既有采煤巷道施工效应分析 | 第23-32页 |
·引言 | 第23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选取 | 第23-26页 |
·计算模型 | 第24-25页 |
·计算参数 | 第25-26页 |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26-31页 |
·采空巷道对新建隧道拱顶下沉的影响 | 第26-27页 |
·采煤巷道对新建隧道水平收敛的影响 | 第27-29页 |
·采煤巷道对仰拱隆起的影响 | 第29-30页 |
·采空巷道对塑性区的影响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隧道穿越露天采空区施工效应分析 | 第32-43页 |
·引言 | 第32-33页 |
·计算模型介绍及其参数的选取 | 第33-35页 |
·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35-41页 |
·洞周变形影响分析 | 第35-39页 |
·支护内力影响分析 | 第39-40页 |
·塑性区影响分析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明清堂隧道监控量测分析 | 第43-50页 |
·施工中的监控量测的目的 | 第43页 |
·监控量测频率及控制基准 | 第43-45页 |
·监控量测频率 | 第43-44页 |
·结束量测时间 | 第44页 |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 第44-45页 |
·明清堂隧道监控量测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测点布设 | 第45-46页 |
·监控频率 | 第46页 |
·监控量测结果 | 第46-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六章 既有采空区段隧道施工控制技术 | 第50-59页 |
·近接采空区下隧道施工控制技术概述 | 第50-53页 |
·近接采空区隧道施工风险及规避 | 第50-51页 |
·采空区地段施工时围岩超前预加固 | 第51页 |
·采空区段隧道施工处治措施 | 第51-53页 |
·常用既有采空区处治措施综合分析 | 第53-56页 |
·采空区加固措施概述 | 第53-54页 |
·采空区注浆处治技术 | 第54-56页 |
·明清堂隧道既有采空区区段施工控制技术 | 第56-58页 |
·下穿既有采煤巷道区段施工技术 | 第56-57页 |
·穿越露天采空区施工技术 | 第57-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
个人简历 | 第65页 |
参研课题 | 第65页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