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实效性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6页 |
(一) 我国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二) 国外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三)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权力制衡基本理论概述 | 第16-20页 |
一、权力的本质和特性 | 第16-17页 |
(一) 权力的本质 | 第16页 |
(二) 权力的性质 | 第16-17页 |
(三) 权力的构成 | 第17页 |
二、权力制衡理论的涵义和特征 | 第17-18页 |
(一) 权力制衡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 权力制衡的特性 | 第18页 |
三、权力制衡的方式与途径 | 第18-20页 |
(一) 权力制衡的基本方式 | 第18-19页 |
(二) 权力制衡的主要途径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外权力制衡主要研究理论与模式 | 第20-29页 |
一、国外权力制衡的言要思想 | 第20-23页 |
(一) 洛克的分权理论 | 第20-21页 |
(二) 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理论 | 第21-22页 |
(三) 美国裴杰逊分权理论 | 第22-23页 |
二、权力制衡的三种代表模式 | 第23-25页 |
(一) 美国模式 | 第23页 |
(二) 英国模式 | 第23-24页 |
(三) 法国模式 | 第24-25页 |
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制衡的启示 | 第25-29页 |
(一)“以权制权”适用于我国权力制衡 | 第25-26页 |
(二) “以权制权”要充分结合国情国体 | 第26-27页 |
(三) “以权制权”不是权力制衡最终“良药” | 第27-29页 |
第四章 我国权力制衡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9-40页 |
一、我国权力制衡理论发展历程 | 第29-35页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权力制衡理论 | 第29-30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制衡思想 | 第30-35页 |
二、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5-37页 |
(一) 权力制衡法制不健全 | 第36页 |
(二) 社会监督力量薄弱 | 第36页 |
(三) 监督机构独立性差 | 第36页 |
(四) 监督机制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五) 权力运行不够规范 | 第37页 |
(六) 监督主体权责不清 | 第37页 |
三、影响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主要因素 | 第37-40页 |
(一) 政治体制因素 | 第37-38页 |
(二) 民主水平因素 | 第38页 |
(三) 生产力发展因素 | 第38页 |
(四) 传统政治文化因素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完善新时期领导干部权力制衡的对策 | 第40-49页 |
一、统筹兼顾,完善顶层设计 | 第40-44页 |
(一) 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权力制衡制度 | 第40-41页 |
(二)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第41-42页 |
(三) 强化行政主体道德教育 | 第42-44页 |
(四) 加强维护民众合法权利 | 第44页 |
二、全面推进,强化措施落实 | 第44-49页 |
(一) 加强领导干部选拔监督 | 第44-45页 |
(二) 加强领导干部的内部监督 | 第45-46页 |
(三) 加强领导干部的社会监督 | 第46页 |
(四) 推动党务政务公开 | 第46-47页 |
(五) 强化权力运行的舆论监督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