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烟叶口感特性概述 | 第11-12页 |
·烟叶口感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基因型 | 第12页 |
·生态因素 | 第12页 |
·栽培措施 | 第12-14页 |
·调制措施 | 第14-15页 |
·加工工艺 | 第15页 |
·加香加料工艺 | 第15-16页 |
·烟叶口感特性指标与其他品质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16-19页 |
·口感特性指标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16-17页 |
·口感特性指标与非挥发性有机酸的关系 | 第17-18页 |
·口感特性指标与多酚的关系 | 第18页 |
·口感特性指标与中性致香物质成分的关系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供试材料 | 第20-21页 |
·材料来源 | 第20页 |
·取样步骤 | 第20页 |
·取样要求 | 第20页 |
·分样方法 | 第20-21页 |
·制样方法 | 第21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1-22页 |
·常规化学成分 | 第21页 |
·多酚 | 第21页 |
·有机酸 | 第21页 |
·中性致香物质的测定 | 第21-22页 |
·感官质量鉴定 | 第22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2-27页 |
·相关分析 | 第22-23页 |
·回归分析 | 第23页 |
·聚类分析 | 第23页 |
·因子分析 | 第23页 |
·灰色优势分析 | 第23-26页 |
·BP 神经网络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58页 |
·我国烤烟烟叶口感特性的总体状况 | 第27-29页 |
·烟叶口感特性的数量特征 | 第27页 |
·烟叶口感得分的频数分布 | 第27-29页 |
·我国烤烟烟叶口感特性的变异分析 | 第29-33页 |
·不同部位 | 第29页 |
·不同香型 | 第29-30页 |
·不同烟草种植区 | 第30-31页 |
·国内外不同产区 | 第31-32页 |
·不同工业用途 | 第32-33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 | 第33-37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化学成分的关系分析 | 第33-36页 |
·不同烟叶口感特性得分类群下化学成分的特点比较 | 第36-37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中性致香物质的关系分析 | 第37-44页 |
·基于烟叶口感特性的均值聚类分析 | 第37-38页 |
·不同口感类群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差异分析 | 第38-41页 |
·不同口感特性烟叶中性致香物质的因子分析及差异比较 | 第41-44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多酚及有机酸类物质的关系分析 | 第44-53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多酚、有机酸类物质的关联度分析 | 第44-45页 |
·烟叶口感特性与多酚、有机酸类物质的灰色优势分析 | 第45-46页 |
·基于烤烟多酚类物质构建烟叶口感特性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46-48页 |
·基于烤烟有机酸类物质构建烟叶口感特性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第48-53页 |
·基于烤烟化学成分的烟叶口感特性判别分析 | 第53-58页 |
·烟叶口感特性的聚类分析结果 | 第53-54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烟叶口感特性的一般判别分析 | 第54-56页 |
·基于化学成分的烟叶口感特性的逐步判别分析 | 第56-5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58-63页 |
·关于我国烟叶口感特性的总体状况及差异比较 | 第58页 |
·关于烟叶口感特性与常规化学成分的关系 | 第58-59页 |
·关于烟叶口感特性与中性致香物质的关系 | 第59-61页 |
·关于烟叶口感特性与多酚及有机酸含量的关系 | 第61-62页 |
·关于烟叶不同口感特性的判别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ABSTRACT | 第73-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