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洞型油藏提高开发效果基础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1 绪论 | 第12-25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缝洞型油藏研究现状概述 | 第13-22页 |
| ·储层特征研究 | 第13-14页 |
| ·流体流动规律研究 | 第14-16页 |
| ·数学模型及理论方法研究 | 第16-18页 |
| ·储层评价方法研究 | 第18-21页 |
| ·提高采收率研究 | 第21-22页 |
| ·目前存在主要问题 | 第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第24-25页 |
| ·预期研究成果 | 第24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24-25页 |
| 2 油藏概况及特殊性分析 | 第25-31页 |
| ·油藏概况 | 第25-29页 |
| ·区块地质概况 | 第25页 |
| ·储层概况 | 第25-26页 |
| ·流体概况 | 第26页 |
| ·开发特征 | 第26-29页 |
| ·油藏特殊性分析 | 第29-30页 |
| ·小结 | 第30-31页 |
| 3 典型缝洞单元开发特征实验研究 | 第31-59页 |
| ·典型缝洞单元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 第31-47页 |
| ·典型缝洞单元模式分析 | 第31-34页 |
| ·物理模拟相似性分析 | 第34-36页 |
| ·物理模拟实验方案 | 第36-39页 |
| ·典型缝洞单元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39-47页 |
| ·理论模型及计算分析 | 第47-58页 |
| ·裂缝-孔洞型缝洞单元理论分析 | 第47-49页 |
| ·单洞型缝洞单元理论分析 | 第49-52页 |
| ·多洞型缝洞单元理论分析 | 第52-54页 |
| ·洞边裂缝型缝洞单元理论分析 | 第54-58页 |
| ·小结 | 第58-59页 |
| 4 缝洞单元模式识别及储量计算模型研究 | 第59-76页 |
| ·缝洞单元模式识别方法 | 第59-64页 |
| ·模式识别方法 | 第59-61页 |
| ·实例应用分析 | 第61-64页 |
| ·储量计算模型及应用 | 第64-75页 |
| ·注水吞吐措施井连通缝洞单元储量计算模型 | 第64-68页 |
| ·含水自喷井连通缝洞单元储量计算模型 | 第68-71页 |
| ·无水自喷井连通缝洞单元储量计算模型 | 第71-75页 |
| ·小结 | 第75-76页 |
| 5 注水、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 第76-113页 |
| ·缝洞单元注水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 第76-83页 |
| ·注水替油物理模拟实验设计 | 第76页 |
| ·注水替油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76-78页 |
| ·数学模型 | 第78-80页 |
| ·实例计算分析 | 第80-83页 |
| ·缝洞单元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研究 | 第83-98页 |
| ·注气替油物理模拟实验设计 | 第83-86页 |
| ·注气替油模拟实验结果分析 | 第86-95页 |
| ·数学模型 | 第95-97页 |
| ·实例计算分析 | 第97-98页 |
| ·注水、注气理论计算分析 | 第98-105页 |
| ·理论模型 | 第98-101页 |
| ·理论计算分析 | 第101-105页 |
| ·注气缝洞单元优选方法 | 第105-111页 |
| ·注气单元优选依据及原则 | 第105-106页 |
| ·单元优选实例分析 | 第106-110页 |
| ·区块应用分析 | 第110-111页 |
| ·小结 | 第111-113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23页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