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计算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图目录 | 第11-13页 |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4-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问题的迫切性 | 第15-17页 |
| ·研究综述 | 第17-26页 |
| ·分区国际比较 | 第17-20页 |
| ·我国土地利用分区实践进展 | 第20-22页 |
| ·土地利用分区模型前沿 | 第22-26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 ·本文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 ·研究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方法 | 第30-52页 |
| ·土地利用分区体系 | 第30-36页 |
| ·分区尺度 | 第30-31页 |
| ·分区类型 | 第31-32页 |
| ·本研究中的土地利用分区 | 第32-36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理论基础 | 第36-40页 |
| ·分区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 ·分区的主要依据 | 第37-39页 |
| ·土地利用分区的用途管制 | 第39-40页 |
| ·土地用途分区的传统方法 | 第40-43页 |
| ·研究中的智能算法概述 | 第43-51页 |
| ·遗传算法 | 第44-46页 |
| ·禁忌搜索 | 第46-49页 |
| ·遗传算法与禁忌搜索的结合 | 第49-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第三章 四元组土地利用分区模型 | 第52-80页 |
| ·土地利用分区模型的形式化表达 | 第52-53页 |
| ·LUZM的规则(R) | 第53-62页 |
| ·规则提取概述 | 第53-57页 |
| ·规则在模型中的表达 | 第57-62页 |
| ·LUZM的目标(O) | 第62-68页 |
| ·适宜性目标 | 第64-65页 |
| ·集聚度目标 | 第65-67页 |
| ·协调度目标 | 第67-68页 |
| ·LUZM的约束条件(S) | 第68-74页 |
| ·规划指标约束 | 第68-72页 |
| ·相关规划间的协调性约束 | 第72-73页 |
| ·区片连读完整性约束 | 第73-74页 |
| ·LUZM的冲突解决机制(M) | 第74-78页 |
| ·土地用途配置优先顺序 | 第75页 |
| ·土地多宜性矛盾解决方案 | 第75-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基于禁忌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 | 第80-97页 |
| ·基于遗传算法的土地利用分区 | 第80-83页 |
| ·本文设计的禁忌遗传算法流程 | 第83-85页 |
| ·基于禁忌遗传算法的分区 | 第85-94页 |
| ·数据结构与算法基本参数设置 | 第85-87页 |
| ·编码框架确定 | 第87-88页 |
| ·初始种群生成 | 第88-90页 |
| ·个体适应度评价和选择机制 | 第90-91页 |
| ·嵌套TSM算子的交叉变异设计 | 第91-94页 |
| ·迭代停止条件 | 第94页 |
| ·基于GIS的系统集成框架 | 第94-96页 |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 第五章 实例研究 | 第97-1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97-98页 |
| ·地理区位 | 第97-98页 |
| ·县域特点 | 第98页 |
| ·研究区土地利用分析 | 第98-103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99-100页 |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100-101页 |
| ·土地利用的主要特征 | 第101-103页 |
| ·研究区土地用途分区 | 第103-114页 |
| ·基础数据来源说明 | 第103页 |
| ·数据准备 | 第103-105页 |
| ·用途区明确的单元提取 | 第105-106页 |
| ·目标函数的建立 | 第106-109页 |
| ·约束条件设置 | 第109-111页 |
| ·冲突处理机制方案 | 第111-112页 |
| ·实验结果 | 第112-114页 |
| ·土地用途分区结果的分析 | 第114-119页 |
| ·土地用途分区的合理性分析 | 第114-116页 |
| ·引入禁忌变异算子TSM的必要性 | 第116-118页 |
| ·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 第118-119页 |
| ·基于分区的土地用途管制 | 第119-1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6-129页 |
| ·总结 | 第126-128页 |
| ·全文总结 | 第126-127页 |
| ·创新点和特色 | 第127-128页 |
| ·后续研究工作 | 第128-12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9-140页 |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工作 | 第140-141页 |
| 致谢 | 第141-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