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3页
1 绪论第13-39页
   ·新农村建设概述第13-17页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第17-18页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8-34页
   ·论文研究目标与内容第34-35页
   ·论文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35-39页
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基础第39-50页
   ·农村发展理论第39-40页
   ·循环经济理论第40-41页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41-43页
   ·生态补偿理论第43-45页
   ·和谐发展理论第45-48页
   ·生态经济理论第48-50页
3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研究第50-67页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机理分析第50-53页
     ·农村经济发展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第50-51页
     ·能够带动农村技术的进步、减少污染产生第51-52页
     ·能够为生态环境提供充足的环保资金与环保设备第52页
     ·能够提高人们的需求层次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第52页
     ·能够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第52-53页
   ·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理分析第53-55页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减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成本第53页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保证经济发展需要的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第53-54页
     ·保护生态环境存在正的外部效用第54页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第54页
     ·保护生态环境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第54-55页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障碍分析第55-60页
     ·经济方面的障碍第55-57页
     ·制度政策方面的障碍第57-59页
     ·思想意识方面的障碍第59页
     ·法律方面的障碍第59-60页
   ·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博弈分析第60-67页
     ·企业与政府博弈第61-64页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博弈第64-65页
     ·新建企业与原有企业间博弈第65-66页
     ·企业与公众的博弈关系第66-67页
4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思想观念分析第67-93页
   ·生态经济价值分析第67-77页
     ·生态经济第67页
     ·生态价值理论第67-68页
     ·能值价值理论第68-71页
     ·绿色GDP理论第71-73页
     ·生态足迹理论(EF)第73-74页
     ·生态价值评估方法第74-77页
   ·农民经济发展的观念第77-84页
     ·农民观念分类第77-79页
     ·当前农民经济发展观念现状第79-81页
     ·影响农民经济观念的因素第81-83页
     ·农民要转变的经济观念第83-84页
   ·生态破坏的现实后果分析第84-91页
     ·我国农村生态破坏现状第84-87页
     ·生态破坏的后果第87-91页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思想观念的形成第91-93页
5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理论模式研究第93-118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形态研究第93-98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内涵第93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主要特点第93-94页
     ·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第94-95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衡量第95-98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产业形态研究第98-109页
     ·产业形态内涵、特点及意义第98-100页
     ·生态农业第100-104页
     ·生态型工业第104-107页
     ·生态旅游业第107-109页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生产组织形态研究第109-117页
     ·农业生产组织形态对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作用第109页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组织形态第109页
     ·新兴的农业组织形态第109-111页
     ·分包制第111-112页
     ·专业合作组织第112-113页
     ·社区合作组织第113-114页
     ·股份合作组织第114-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6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模式设计第118-187页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19-129页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的总体分析第119-120页
     ·工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不协调的问题第120-123页
     ·协调模式解决方法第123-129页
     ·小结第129页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29-139页
     ·特色农业发展中的问题第129-132页
     ·策略和措施第132-135页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35-138页
     ·小结第138-139页
   ·畜牧养殖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39-153页
     ·发展畜牧养殖业需要的条件第139-140页
     ·畜牧养殖产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第140-145页
     ·协调模式设计第145-153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53-166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要具备的条件第153-154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模式第154-156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问题第156-158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第158-159页
     ·休闲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59-166页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66-178页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发展目标及条件第166页
     ·农村专业市场——农村商贸流通的传统形式第166-171页
     ·农村专业市场对环境的影响第171-172页
     ·商贸流通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设计第172-178页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模式第178-187页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中函需解决的问题第178-180页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总体方针第180-184页
     ·旅游型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协调的具体措施第184-187页
7 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对策研究第187-218页
   ·经济对策第187-198页
     ·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第187页
     ·经济发展目标由单一目标型向综合目标型转变第187-188页
     ·将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与衡量发展水平的尺度第188页
     ·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第188-189页
     ·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第189-190页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第190-194页
     ·加速经济生态示范区建设和推广第194页
     ·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第194-195页
     ·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力度第195页
     ·建立反映生态环境状态的价格体系第195页
     ·提供优惠的财政政策第195-196页
     ·运用消费政策引导社会的绿色消费倾向第196-197页
     ·建立健全资源与环境生态补偿机制第197页
     ·资源和产品定价策略第197-198页
   ·环境对策第198-202页
     ·加强环境管理第198-199页
     ·环境保护市场化第199页
     ·大力推行环境规划和建设第199页
     ·积极引用环境安全预测、预警、预报技术第199-200页
     ·加强生态技术创新和推广第200-201页
     ·强化环保目标责任管理第201页
     ·征收环境税第201-202页
     ·控制农业自身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第202页
     ·加强对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治理第202页
   ·社会对策第202-211页
     ·加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建设第202-203页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第203-204页
     ·建立使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第204页
     ·明确政府的生态责任第204-207页
     ·把生态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第207页
     ·防灾减灾的战略与对策第207-208页
     ·推进科技进步,建立人才支持体系第208页
     ·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新技术第208-209页
     ·强化宣传教育,依靠公众参与第209-210页
     ·加强法制建设与宏观调控机制第210页
     ·加强国际、区际合作第210-211页
   ·资源对策第211-213页
     ·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管理第211-212页
     ·从对自然资源的单纯消耗向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相统一的资源发展战略转变第212页
     ·开展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实现资源利用的科学化和环境保护的最佳化第212-213页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第213页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第213页
   ·法律制度保障第213-217页
   ·本章小结第217-218页
8 实例研究——以苏北新农村建设为例第218-233页
   ·苏北概况第218页
   ·苏北新农村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第218-223页
     ·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问题第219-220页
     ·苏北地区“三农”问题现状第220-221页
     ·苏北农村现状分析第221-222页
     ·苏北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环境问题第222-223页
   ·苏北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第223-224页
   ·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实例——邳州大蒜产业第224-233页
     ·邳州简介第224页
     ·邳州大蒜产业第224-226页
     ·邳州生态环境保护举措——“一池三改”第226-227页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第227页
     ·邳州特色型新农村建设将来要注意的问题第227-228页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协调模式第228-231页
     ·邳州市特色大蒜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保证第231-233页
9 结论与建议第233-236页
   ·结论第233页
   ·建议第233-236页
参考文献第236-242页
个人简介第242-243页
导师简介第243-245页
致谢第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类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策略研究
下一篇:山西灵空山辽东栎林群落特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