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6页 |
| ·茶皂甙的化学结构及组织分布 | 第11-13页 |
| ·茶皂甙的化学结构 | 第11-13页 |
| ·茶皂甙的分布 | 第13页 |
| ·茶皂甙的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 ·茶皂甙的表面活性和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17页 |
| ·茶皂甙的表面活性研究及其应用 | 第14页 |
| ·茶皂甙的生物活性研究 | 第14-17页 |
| ·茶皂甙的溶血和鱼毒作用 | 第14-15页 |
| ·茶皂甙的抗菌活性 | 第15页 |
| ·茶皂甙的抗渗消炎作用 | 第15页 |
| ·茶皂甙的抗高血压作用 | 第15-16页 |
| ·茶皂甙抑制酒精吸收作用 | 第16页 |
| ·茶皂甙的生物激素样作用 | 第16页 |
| ·茶皂甙的其他作用 | 第16-17页 |
| ·茶皂甙的提取方法 | 第17-18页 |
| ·水提法 | 第17页 |
| ·有机溶剂法 | 第17-18页 |
| ·其他方法 | 第18页 |
| ·茶皂甙的纯化方法 | 第18-20页 |
| ·大孔树脂法 | 第18-19页 |
| ·超滤膜法 | 第19页 |
| ·沉淀法 | 第19页 |
| ·重结晶法 | 第19页 |
| ·吸附法 | 第19页 |
| ·聚酰胺柱层析法 | 第19-20页 |
| ·硅胶柱层析 | 第20页 |
| ·离子交换树脂法 | 第20页 |
| ·茶皂甙的定量分析方法 | 第20-23页 |
| ·重量法 | 第20页 |
| ·比色法 | 第20-21页 |
| ·间苯三酚法 | 第20-21页 |
| ·苯酚-硫酸法 | 第21页 |
| ·香草醛-硫酸法 | 第21页 |
| ·三氯化铁-浓硫酸法 | 第21页 |
| ·荧光光度法 | 第21-22页 |
| ·薄层扫描法 | 第22页 |
| ·溴酸钾法 | 第22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2-23页 |
| ·皂甙的糖链修饰 | 第23-24页 |
| ·皂甙中糖链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 第23页 |
| ·改变皂甙糖基提高其活性的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26-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实验菌种 | 第26页 |
| ·实验原料 | 第26页 |
| ·实验药品 | 第26-27页 |
| ·实验设备 | 第27-28页 |
| ·实验方法 | 第28-38页 |
| ·油茶皂甙的纯化 | 第28-29页 |
| ·AB-8大孔吸附树脂柱的预处理 | 第28-29页 |
| ·油茶皂甙的纯化 | 第29页 |
| ·菌种的斜面培养 | 第29-30页 |
| ·培养基的制备 | 第29页 |
| ·接菌 | 第29-30页 |
| ·菌种的培养 | 第30页 |
| ·菌种的扩培 | 第30页 |
| ·粗酶液的提取及酶活测定 | 第30-31页 |
| ·缓冲溶液的配置 | 第30页 |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30-31页 |
| ·酶活力的测定 | 第31页 |
| ·酶蛋白的纯化 | 第31-32页 |
| ·离子交换层析原理 | 第31页 |
| ·DEAE CelluloseDE52阴离子交换柱(2.0CM×11.0CM)的预处理 | 第31-32页 |
| ·酶液的纯化 | 第32页 |
| ·测定酶的分子量并检测其纯度 | 第32-34页 |
| ·配置电泳用溶液 | 第32-33页 |
| ·酶液处理 | 第33页 |
| ·制胶 | 第33页 |
| ·SDS-PAGE电泳 | 第33页 |
| ·确定分子量 | 第33-34页 |
| ·茶皂甙的酶解 | 第34页 |
| ·最适酶反应条件研究 | 第34-35页 |
| ·最适底物浓度 | 第34页 |
| ·最适PH值的确定 | 第34页 |
| ·最适温度的确定 | 第34页 |
| ·最适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34-35页 |
| ·TLC分析方法 | 第35页 |
| ·酶解组分的分离 | 第35页 |
| ·薄层层析分离茶皂甙 | 第35页 |
| ·硅胶柱分离茶皂甙 | 第35页 |
| ·研究茶皂甙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 | 第35-37页 |
| ·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 第36页 |
| ·过氧化值的测定 | 第36-37页 |
| ·LC-Q-TOF-MS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结果讨论 | 第38-55页 |
| ·粗酶液的分离纯化研究 | 第38-41页 |
| ·粗酶液的分离纯化 | 第38-39页 |
| ·粗酶液的二次纯化 | 第39-40页 |
| ·确定酶蛋白的分子量 | 第40-41页 |
| ·茶皂甙最适酶解条件 | 第41-44页 |
| ·酶反应最佳底物浓度 | 第41-42页 |
| ·酶反应最适PH值 | 第42-43页 |
| ·酶反应最适温度 | 第43页 |
| ·酶反应最适时间 | 第43-44页 |
| ·茶皂甙的TLC分析 | 第44-45页 |
| ·酶解前后茶皂甙对油脂过氧化值的影响 | 第45-47页 |
| ·茶皂甙及其酶解产物的LC-Q-TOF-MS分析 | 第47-51页 |
| ·酶解前茶皂甙的LC-MS分析 | 第47-49页 |
| ·Rf=0.87产物的LC-MS分析 | 第49-50页 |
| ·Rf=0.87产物的UPLC分析 | 第49页 |
| ·Rf=0.87产物的MS分析 | 第49-50页 |
| ·Rf=0.23产物的LC-MS分析 | 第50-51页 |
| ·Rf=0.23产物的UPLC分析 | 第50页 |
| ·Rf=0.23产物的MS分析 | 第50-51页 |
| ·酶解后茶皂甙的MS/MS分析 | 第51-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