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基于音乐教学改革的背景 | 第10页 |
·高校钢琴教学现状的背景 | 第10-11页 |
·基于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背景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析 | 第14-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页 |
·指导意义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5-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建构主义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23页 |
·建构主义理论渊源及其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建构主义理论缘起 | 第17页 |
·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建构主义理论构成要素及其主张 | 第18-21页 |
·构成要素 | 第18-19页 |
·主要理论主张 | 第19-21页 |
·学习论 | 第19-20页 |
·认知论 | 第20-21页 |
·教学论 | 第21页 |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 | 第21-23页 |
·建构理论下的支架式教学 | 第21-22页 |
·建构理论下的抛锚式教学 | 第22页 |
·建构理论下的随机进入式教学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 第23-29页 |
·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 | 第23-24页 |
·培养基本目标 | 第23页 |
·教学基本内容 | 第23-24页 |
·我国高校钢琴教学现状分析 | 第24-27页 |
·教学模式创新度不高 | 第24-25页 |
·学生学习主体性不大 | 第25-26页 |
·课堂实践互动性不强 | 第26页 |
·授学评价体系较单一 | 第26-27页 |
·植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可行性 | 第27-29页 |
·钢琴教学课程需要创设情境 | 第27页 |
·学生需要真正参与到学习中 | 第27-28页 |
·师生需要沟通与交流 | 第28-29页 |
第四章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实践与启示 | 第29-40页 |
·A 高校钢琴教学实施情况 | 第29-36页 |
·A 高校简况 | 第29页 |
·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调研数据和结果分析 | 第30-36页 |
·钢琴专业教学方法评析 | 第30-31页 |
·建构主义教学法的实践评析 | 第31-33页 |
·A 高校钢琴老师教学现状评析 | 第33-35页 |
·教师师生关系评析 | 第35-36页 |
·对 A 高校钢琴教学现状评析 | 第36-37页 |
·钢琴教学缺乏双向交流与协作 | 第36页 |
·钢琴教学缺乏激发学生探究音乐的兴趣与热情的情境 | 第36-37页 |
·钢琴教学缺乏对学生的音乐能力的培养 | 第37页 |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启示 | 第37-40页 |
·转变观念,重视建构主义理论的运用 | 第37-38页 |
·重视教学实践,在教案设计中植入建构主义理论 | 第38页 |
·建构主义理论在钢琴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38-40页 |
·设置情境,提升学生的想象空间 | 第38-39页 |
·有效沟通,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 第39页 |
·意见建构,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 第39-40页 |
第五章 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植入建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对策 | 第40-49页 |
·环境策略: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 第40-42页 |
·通过多媒体营造教学环境 | 第40页 |
·运用内心视觉创设教学环境 | 第40-41页 |
·运用合作教学,强化学生主体想象活动 | 第41页 |
·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 第41-42页 |
·授学策略: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综合素质 | 第42-46页 |
·更新传统的教师教育观念 | 第42-43页 |
·构建动态、开放、多元的教师教育课程 | 第43-44页 |
·发展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接收知识的授课理念 | 第44-45页 |
·立足自身,提高钢琴教师综合素养 | 第45-46页 |
·恪守务实的治学精神 | 第45页 |
·不断提高钢琴教学能力 | 第45-46页 |
·互动策略:强化师生授学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 第46-47页 |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 | 第46-47页 |
·让学生扮演老师角色进行“授学” | 第47页 |
·自学策略:引导学生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 第47-49页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第47页 |
·教授科学的练琴方法 | 第47-48页 |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 第48页 |
·培养学生良好的演奏状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录 | 第53-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