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轴承滚道磨削表面形貌及变质层研究
| 摘要 | 第1-12页 |
| Abstract | 第12-1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6-34页 |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磨削基础理论研究现状 | 第17-32页 |
| ·砂轮形貌与磨削微观作用机理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磨削力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磨削弧区热量分配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磨削温度场研究现状 | 第25-30页 |
| ·磨削变质层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 第2章 磨削弧区磨粒与工件材料的微观作用 | 第34-52页 |
| ·引言 | 第34页 |
| ·磨削弧区内磨粒与工件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 ·砂轮单位体积磨粒数量的计算 | 第35-37页 |
| ·最大未变形切屑厚度的计算 | 第37-42页 |
| ·磨粒数量计算 | 第42-45页 |
| ·各类磨粒数量分布 | 第45-47页 |
| ·计算实例及分析 | 第47-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3章 轴承滚道磨削表面形貌模型 | 第52-68页 |
| ·引言 | 第52页 |
| ·磨削表面二维形貌模型 | 第52-60页 |
| ·磨削表面三维形貌模型 | 第60-61页 |
|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 ·轴承滚道磨削参数对滚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 第64-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第4章 轴承滚道磨削变质层研究 | 第68-102页 |
| ·引言 | 第68-69页 |
| ·单颗磨粒磨削力数学模型 | 第69-76页 |
| ·磨粒耕犁阶段临界条件的确定 | 第69-72页 |
| ·单颗耕犁磨粒磨削力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 ·单颗切削磨粒磨削力数学模型 | 第73-76页 |
| ·磨削弧区磨削力及热量分配比的分布 | 第76-81页 |
| ·磨削温度场有限元模拟 | 第81-86页 |
| ·有限元模型 | 第81-82页 |
| ·磨削温度场有限元计算结果 | 第82-84页 |
| ·磨削力与磨削温度场理论模型实验验证 | 第84-86页 |
| ·轴承滚道磨削暗厚度预测 | 第86-90页 |
| ·轴承内圈磨削工艺规划方法研究 | 第90-94页 |
| ·基于单颗磨粒切削有限元模拟的磨削白层研究 | 第94-99页 |
| ·几何模型 | 第94-95页 |
| ·材料模型 | 第95-97页 |
| ·计算结果 | 第97-99页 |
|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 第5章 滚动轴承滚道磨削实验研究 | 第102-120页 |
| ·引言 | 第102页 |
| ·轴承内圈滚道磨削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102-110页 |
| ·工件及砂轮轴转速调节 | 第103-104页 |
| ·磨削力测量方法 | 第104-105页 |
| ·轴承内圈滚道磨削温度测量方法 | 第105-110页 |
| ·轴承内圈滚道磨削表面暗层厚度测试方法 | 第110页 |
| ·轴承内圈磨削实验研究 | 第110-117页 |
| ·实验参数及实验过程 | 第110-11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112-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20页 |
| 总结和展望 | 第120-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34页 |
| 致谢 | 第134-13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及奖励情况 | 第136-138页 |
| 附文 | 第138-168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