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热岛效应的深圳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全球气候变暖 | 第9页 |
| ·中国城市化 | 第9-10页 |
| ·城市热岛效应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城市热岛效应与热岛强度 | 第11-12页 |
| ·城市下垫面 | 第12页 |
| ·绿色基础设施 | 第12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9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研究 | 第12-18页 |
| ·应对热岛效应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与框架 | 第19-2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研究框架 | 第21-22页 |
|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 第22-44页 |
| ·城市热岛效应 | 第22-27页 |
| ·热岛效应的成因 | 第22-23页 |
| ·热岛效应的危害 | 第23-25页 |
| ·深圳市热岛现状 | 第25-27页 |
| ·绿色基础设施 | 第27-30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构成要素 | 第27-28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功能 | 第28-29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效益 | 第29-30页 |
| ·绿色基础设施与热岛效应的联系 | 第30-41页 |
| ·强吸热下垫面造成热岛效应的因素 | 第30-35页 |
| ·绿色基础设施自然下垫面的空间结构 | 第35-39页 |
| ·绿色基础设施应对热岛效应的要素 | 第39-41页 |
| ·软件工具及技术路线 | 第41-43页 |
| ·Phoenics 软件简介 | 第41-42页 |
|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3章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现状分析 | 第44-78页 |
| ·国际低碳城基本情况简介 | 第44-54页 |
| ·国际低碳城项目背景与目标 | 第44-47页 |
| ·国际低碳城产业与功能 | 第47-48页 |
| ·国际低碳城自然条件 | 第48-52页 |
| ·国际低碳城现状绿色基础设施整理 | 第52-54页 |
|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绿化覆盖率 | 第54-55页 |
| ·绿化覆盖率概念界定 | 第54-55页 |
| ·绿化覆盖率计算 | 第55页 |
| ·绿化覆盖率修正 | 第55页 |
|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布局 | 第55-66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现状 | 第56-57页 |
| ·绿色基础设施的复合式布局 | 第57-62页 |
| ·不同布局方式的热环境模拟 | 第62-66页 |
|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面积与形状指数 | 第66-76页 |
| ·面积与降温距离的关系 | 第66-69页 |
| ·形状指数关键影响要素 | 第69-71页 |
| ·绿色基础基础设施形状指数现状 | 第71-72页 |
| ·不同形状指数的热环境模拟 | 第7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 第4章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 第78-91页 |
| ·国际低碳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原则 | 第78页 |
| ·提高建成区内绿化面积 | 第78-82页 |
| ·满足各类绿化指标 | 第78-79页 |
| ·提高绿化质量 | 第79-80页 |
| ·采用立体绿化 | 第80-82页 |
| ·采用楔形—环状的复合式布局 | 第82-86页 |
| ·河流两侧优先布置 | 第82-83页 |
| ·连接已有绿色基础设施资源 | 第83-84页 |
| ·保持绿色基础设施连贯性 | 第84页 |
| ·楔形—环状布局落位 | 第84-86页 |
| ·提高要素个体形状指数 | 第86-87页 |
| ·提高街阔的长宽比 | 第86页 |
| ·增加绿色基础设施边界的复杂程度 | 第86-87页 |
| ·构建绿色基础设施网络 | 第87-90页 |
| ·划分绿色基础设施等级 | 第87-88页 |
| ·加强绿色基础设施的连接度 | 第88-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结论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100页 |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