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与研究内容 | 第16-22页 |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概念 | 第16-20页 |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相关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2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3页 |
四、论文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3-25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第25-38页 |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理论基础 | 第25-30页 |
(一)比较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第25-26页 |
(二)要素禀赋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第26-27页 |
(三)产业内贸易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第27-28页 |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的适用性 | 第28-30页 |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研究综述 | 第30-38页 |
(一)对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探讨 | 第30-32页 |
(二)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结构的研究 | 第32-33页 |
(三)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研究 | 第33-34页 |
(四)对生产性服务贸易理论模型的研究 | 第34-35页 |
(五)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 | 第35-36页 |
(六)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关系的研究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出口竞争力分析 | 第38-51页 |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一)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水平 | 第38-41页 |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的增长速度 | 第41-42页 |
(三)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 第42-43页 |
(四)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进口结构 | 第43-45页 |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分析 | 第45-51页 |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 | 第45-47页 |
(二)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第47-48页 |
(三)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贸易竞争力指数 | 第48-49页 |
(四)生产性服务贸易各部门 Michaely 竞争优势指数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51-59页 |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相关指标的选取 | 第51-53页 |
(一)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的选取 | 第51页 |
(二)影响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标选取 | 第51-53页 |
二、VAR 分析 | 第53-58页 |
(一)平稳性检验 | 第54-55页 |
(二)滞后长度选择 | 第55页 |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第55-56页 |
(四)脉冲响应分析 | 第56-58页 |
三、结论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第59-91页 |
一、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整体比较 | 第59-70页 |
(一)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第60-63页 |
(二)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第63-66页 |
(三)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 第66-70页 |
二、中国与美国、日本、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部门比较 | 第70-86页 |
(一)运输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70-73页 |
(二)通讯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73-75页 |
(三)建筑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75-77页 |
(四)保险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77-79页 |
(五)金融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79-82页 |
(六)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82-83页 |
(七)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服务的国际比较分析 | 第83-86页 |
三、美国、日本、印度的生产性服务贸易对我国的启示 | 第86-91页 |
(一)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86-87页 |
(二)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87-88页 |
(三)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经验的启示 | 第88-91页 |
第六章 提升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长期策略和短期对策 | 第91-98页 |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长期策略 | 第91-93页 |
(一)完善生产性服务贸易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 | 第91-92页 |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升级 | 第92页 |
(三)合理开放生产性服务贸易 | 第92-93页 |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短期对策 | 第93-98页 |
(一)增加对生产性服务贸易专门人才的培养 | 第93-94页 |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 第94-95页 |
(三)积极发挥 FDI 对服务贸易的提升效应 | 第95-96页 |
(四)发挥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同效应 | 第96页 |
(五)实施企业品牌战略 | 第96-98页 |
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附录 | 第107-123页 |
附表 1-1 2011 年美日印服务贸易出口额 | 第107-108页 |
附表 5-1 2000-2012 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 第108页 |
附表 5-2 2000-2012 年美国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 第108-109页 |
附表 5-3 美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 第109-110页 |
附表 5-4 2000-2012 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 第110页 |
附表 5-5 2000-2012 年日本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 第110-111页 |
附表 5-6 日本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 第111-112页 |
附表 5-7 2000-2012 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出口额 | 第112页 |
附表 5-8 2000-2012 年印度生产性服务分行业进口额 | 第112-113页 |
附表 5-9 印度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 第113-114页 |
附表 5-10 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影响因素指标 | 第114-115页 |
附表 5-11 2000~2012 年四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 | 第115-116页 |
附表 5-12 中美日印运输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16-117页 |
附表 5-13 中美日印通讯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17-118页 |
附表 5-14 中美日印建筑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18-119页 |
附表 5-15 中美日印保险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19-120页 |
附表 5-16 中美日印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20-121页 |
附表 5-17 中美日印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21-122页 |
附表 5-18 中美日印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服务贸易竞争力 | 第122-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