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4页 |
| 目录 | 第14-18页 |
| 图目录 | 第18-19页 |
| 表目录 | 第19-22页 |
| 1 引言 | 第22-36页 |
| ·研究背景 | 第22-25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 ·理论意义 | 第25-26页 |
| ·实践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对象和结构安排 | 第27-30页 |
|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 ·结构安排 | 第28-30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31-36页 |
| 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第36-50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 第36-39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概念 | 第36-38页 |
| ·网络组织视角下的高技术产业集群 | 第38-39页 |
| ·知识网络的研究综述 | 第39-43页 |
| ·知识网络 | 第39-42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研究 | 第42-43页 |
| ·知识转移的研究综述 | 第43-48页 |
| ·知识网络与知识转移 | 第44-46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与知识转移 | 第46-47页 |
| ·知识转移的效果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 3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知识网络 | 第50-76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成因 | 第50-56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主体 | 第56-66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构成要素模型构建 | 第56-58页 |
| ·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网络模型构建 | 第58-66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特征 | 第66-74页 |
| ·社会网络视角下集群知识网络的特征研究 | 第66-69页 |
| ·知识网络特征指标的确定 | 第69-70页 |
| ·社会网络下集群知识网络的关系特征 | 第70-71页 |
| ·社会网络下集群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 4 高技术集群企业知识网络中的知识转移 | 第76-82页 |
| ·高技术产业集群知识转移的成因研究 | 第76-79页 |
| ·知识转移的主体 | 第79-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 5 研究的概念模型和假设 | 第82-112页 |
| ·研究的概念模型 | 第82-84页 |
| ·变量的定义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假设 | 第84-106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的个体特征与知识转移效果 | 第84-92页 |
| ·知识网络节点间的结构特征和关系特征、知识转移双方与知识转移效果 | 第92-105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的成长阶段、竞合关系和盈利能力与知识转移的效果 | 第105-106页 |
| ·本文的概念模型 | 第106-10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7-112页 |
| 6 本文的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112-130页 |
| ·问卷设计 | 第112-115页 |
| ·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 | 第112-113页 |
| ·问卷设计的立足点 | 第113页 |
| ·问卷设计的过程 | 第113-115页 |
| ·变量设计与测量指标 | 第115-126页 |
| ·自变量 | 第116-119页 |
| ·中介变量 | 第119-124页 |
| ·因变量 | 第124-125页 |
| ·控制变量 | 第125-126页 |
| ·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 第126-1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7-130页 |
| 7 高技术集群企业间知识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分析 | 第130-194页 |
| ·调查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130-134页 |
|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130-133页 |
|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133-134页 |
| ·方差分析 | 第134-140页 |
| ·接收企业成立年限的方差分析 | 第134-136页 |
| ·接收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方差分析 | 第136-138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竞合关系的方差分析 | 第138-140页 |
| ·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 | 第140-149页 |
| ·样本效度的测量方法和检验结果 | 第140-148页 |
| ·样本信度的测量方法和检验结果 | 第148-149页 |
| ·相关分析 | 第149-155页 |
| ·多元回归分析和研究假设的检验 | 第155-176页 |
| ·回归模型的评估标准 | 第156-157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的转移动机和转移能力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57-158页 |
| ·知识特性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58-159页 |
| ·知识转移渠道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回归分析 | 第159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知识转移动机和能力的中介作用分析 | 第159-166页 |
| ·知识转移双方知识转移动机和能力的调节效应分析 | 第166-176页 |
| ·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理论模型的修正 | 第176-179页 |
| ·进一步讨论 | 第179-190页 |
| ·有关控制变量的进一步讨论 | 第179-182页 |
| ·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进一步探讨 | 第182-183页 |
| ·相关假设检验结果的进一步讨论 | 第183-19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0-194页 |
|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94-204页 |
| ·研究结论与启示 | 第194-199页 |
| ·研究结论 | 第194-197页 |
| ·研究启示 | 第197-199页 |
|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199-201页 |
|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第201-2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4-218页 |
| 附录 | 第218-228页 |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228-232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2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