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国家法、宪法论文--地方自治法论文

村民自治研究--基于清末民国时期与改革开放时期的比较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绪论第13-29页
 一、选题缘起、研究进路和意义第13-16页
  (一) 选题缘起第13-14页
  (二) 研究进路第14-15页
  (三) 选题研究意义第15-16页
 二、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6-24页
  (一) 研究现状第16-22页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2-24页
 三、研究分析框架和主要内容第24-29页
  (一) 理论分析框架的选择第24-27页
  (二) 章节安排与内容提要第27-29页
第一章 村民自治的源与流第29-47页
 一、自治概念的本源与发展第29-36页
  (一) 自治的基石——个人自治第32-34页
  (二) 自治的常态模式——共同体自治第34-36页
 二、西方自治概念之传入中国及其演变第36-39页
  (一) 我国自治的原初含义及近代化演变第36-37页
  (二) 自治思想传入的路径第37-39页
 三、中国传统社会中的“自治”及其近代演变第39-47页
  (一) 传统乡村治理模式:官治与绅治第39-43页
  (二) 近代乡村治理模式:自治与民权第43-45页
  (三) 近代中国乡村自治的启动模式:政治动员第45-47页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两个时期(上)——以动员与自治的关系为视角第47-76页
 一、理论上的观察视角:两种动员模式及其对乡村自治的意义第48-56页
  (一) 两种动员模式:政治动员与法治动员第49-55页
  (二) 由政治动员向法治动员转变的意义第55-56页
 二、清末民国时期的乡村自治第56-76页
  (一) 观念史上的考察第56-66页
  (二) 制度建立、发展与变迁第66-71页
  (三) 运作上的困难与制度嬗变第71-76页
第三章 村民自治的两个时期(下)——以动员与自治的关系为视角第76-108页
 一、改革开放时期的村民自治第76-105页
  (一) 观念史上的考察第76-85页
  (二) 制度发展、变迁与教训第85-102页
  (三) 运作上的特点第102-105页
 二、历史的反复与两个时期的比较第105-108页
  (一) 如何看待一个世纪内乡村自治的两次兴起?第105-106页
  (二) 村民自治当下面临的基本问题第106-108页
第四章 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第108-138页
 一、乡村自治推行的历史可能性和动因第109-116页
  (一) 晚清以来国家政权向乡村社会的扩张渗透第109-112页
  (二) 乡村自治的推行动因:分权导向抑或是权利导向第112-116页
 二、清末民国时期乡村自治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第116-120页
  (一) 实证法上的考察第116-118页
  (二) 实践中的考察第118-120页
 三、改革开放时期村民自治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第120-125页
  (一) 实证法上的考察第120-122页
  (二) 实践中的考察第122-125页
 四、村民自治与执政党活动(兼论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的关系)第125-132页
  (一) 村基层党组织在村民自治中的定位第126-128页
  (二) 多数人选举与少数人选举之间的张力第128-129页
  (三) 矛盾背后的关系图第129-130页
  (四) “一肩挑”——协调村民委员会与村党支部关系的过渡性举措第130-132页
 五、国家政权与村民自治之间良性互动前景第132-138页
  (一) 国家政权的“有为”与“有限”第133-134页
  (二) 基层党组织“真正使命”的回归第134-135页
  (三) 司法救济机制的健全第135-138页
结论第138-149页
 一、清末民国时期乡村自治的启示第138-141页
  (一) 乡村自治与地方自治的关系第139页
  (二) 乡村自治与政治稳定局面的关系第139-140页
  (三) 放手自治还是加强控制?第140页
  (四) 自治立法较为成熟的立法技术第140-141页
 二、由政治动员到法治动员转变的趋势第141-143页
  (一) 动员模式的必要性第141页
  (二) 长期过度的政治动员的弊端第141-143页
  (三) 执政党执政方式的转变和法治动员的机遇第143页
 三、坚定走法治之路以法治动员推进村民自治第143-147页
  (一) 修宪与立法第143-145页
  (二) 基层政府的依法行政第145页
  (三) 司法救济机制的制度化第145-146页
  (四) 村民的公民教育第146-147页
 四、村民自治的法治远景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批评与名誉保护--论公共诽谤的法律规制
下一篇:航空公司实质所有权和有效控制权研究--以美国和欧盟航空运输自由化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