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批评与名誉保护--论公共诽谤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3-20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三、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24-26页 |
四、本论文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公共批评的法律属性与公共诽谤的界定 | 第27-39页 |
一、公共批评的界定 | 第27-31页 |
二、公共批评的权利性质 | 第31-33页 |
三、公共批评的功能 | 第33-34页 |
四、公共主体的名誉权内涵 | 第34-37页 |
五、公共诽谤的界定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公共批评权与名誉权关系的法理分析 | 第39-52页 |
一、公共批评权与公共主体名誉权关系冲突视角 | 第39-44页 |
(一) 权利冲突说 | 第39-41页 |
(二) 权利与权力冲突说 | 第41-43页 |
(三) 舆论监督说 | 第43-44页 |
二、公共批评与公共主体名誉权关系的互动视角 | 第44-50页 |
(一) “公共领域”思想 | 第44-47页 |
(二) 民主参与说 | 第47-48页 |
(三) 公共讨论说 | 第48-50页 |
三、政治宽容说 | 第50-52页 |
第四章 公共诽谤法的规范建构学说 | 第52-62页 |
一、规范法学的制度建构理论 | 第52-58页 |
(一) 绝对主义的言论自由理论 | 第52-56页 |
(二) 相对主义的言论自由理论 | 第56-58页 |
二、利益法学的制度建构:法益衡量法 | 第58-62页 |
(一) 公共批评中的利益冲突 | 第58-59页 |
(二) 公共主体的权利克减 | 第59-62页 |
第五章 我国公共诽谤的立法与司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2-76页 |
一、公共诽谤立法上存在的问题 | 第62-68页 |
(一) 诽谤罪立法对公共主体名誉权的过度保护 | 第62页 |
(二) 民事与刑事的界限问题 | 第62-63页 |
(三) 自诉与公诉界定模糊的问题 | 第63-64页 |
(四) 举证责任分配不合理的问题 | 第64页 |
(五) 名誉权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4-68页 |
二、司法适用上存在的问题 | 第68-72页 |
(一) 模糊规范与司法适用的随意性 | 第68-70页 |
(二) 司法不独立与公权私用 | 第70-72页 |
三、网络诽谤与刑法追诉的正义性问题 | 第72-76页 |
(一) 网络诽谤案引发的法律争议 | 第72-73页 |
(二) 网络诽谤刑法追诉的正义性问题 | 第73-76页 |
第六章 公共诽谤的刑法规制和民法规制 | 第76-98页 |
一、公共诽谤的刑法规制 | 第76-86页 |
(一) 公共批评与刑事诽谤案件的增长 | 第76-77页 |
(二) 刑法诽谤罪的立法本意与价值功能 | 第77-82页 |
(三) 公共诽谤罪的成立要件 | 第82-86页 |
二、公共诽谤的民法规制 | 第86-98页 |
(一) 中国公共主体名誉侵权诉讼的现状 | 第86-89页 |
(二) 我国对公共诽谤的民法规制 | 第89-90页 |
(三) 公共诽谤诉讼主体与言论内容的特殊性 | 第90-95页 |
(四) 公共主体名誉侵权的构成要件与抗辩事由 | 第95-98页 |
第七章 公共诽谤的宪法化 | 第98-109页 |
一、美国的公共诽谤法的宪法化 | 第98-102页 |
二、德国的公共诽谤法的宪法化 | 第102-104页 |
三、美国与德国公共诽谤法宪法化的比较 | 第104-107页 |
四、中国改革诽谤宪法化的障碍 | 第107-109页 |
第八章 冲突解决之道 | 第109-129页 |
一、诽谤罪适用的严格限制与规范修改建议 | 第109-111页 |
二、诽谤罪的备而不用与除罪化趋势 | 第111-113页 |
三、公共批评的保护与公共诽谤法规则变革 | 第113-122页 |
四、我国宪法旨意与公共诽谤法律规制的合宪性 | 第122-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7页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