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 第15-23页 |
| ·农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6页 |
|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 第15-16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页 |
|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 第16-17页 |
|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6-17页 |
| ·农业循环经济的特征 | 第17页 |
| ·农业循环经济与传统农业经济的区别 | 第17-18页 |
| ·农业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 ·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 ·改变我国农业生产现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选择 | 第19-20页 |
|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现状及立法必要性 | 第23-31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现状 | 第23-25页 |
| ·加强污染防治方面 | 第23-24页 |
| ·保护农业资源方面 | 第24页 |
| ·保护乡镇环境方面 | 第24页 |
|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面 | 第24-25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不足 | 第25-27页 |
| ·循环经济思想宪法地位缺失 | 第25-26页 |
| ·专门的农业循环经济法尚未制定 | 第26页 |
| ·立法空白多,已有法律缺乏可操作性 | 第26-27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 | 第27-30页 |
| ·法律是保障农业循环经济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 第27-28页 |
| ·构建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 第28页 |
|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第28-29页 |
| ·突破国际贸易中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途径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四章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实践及其借鉴意义 | 第31-37页 |
|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实践 | 第31-35页 |
| ·日本 | 第31-33页 |
| ·德国 | 第33-34页 |
| ·西班牙 | 第34-35页 |
| ·国外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借鉴意义 | 第35-36页 |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五章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思考 | 第37-49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价值 | 第37-39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基本价值 | 第37-38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最终价值 | 第38-39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的原则 | 第39-42页 |
|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 第40页 |
| ·政府主导原则 | 第40-41页 |
| ·公众参与原则 | 第41页 |
|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 | 第41页 |
| ·责任原则 | 第41-42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法的立法模式选择 | 第42-44页 |
| ·立法模式选择的考量 | 第42-43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43-44页 |
|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建议 | 第44-48页 |
| ·将“国家鼓励和发展循环经济”写入宪法 | 第44-45页 |
| ·制定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 | 第45页 |
| ·制定和完善与农业循环经济配套的法律法规 | 第45-46页 |
| ·健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语 | 第49-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致谢 | 第53-5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