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工程抗震设防 | 第13-14页 |
·高层建筑中双塔连体结构概述 | 第14页 |
·连体结构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连体结构的特点和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连接体的连接方式 | 第16-17页 |
·连体结构的震害情况 | 第17-18页 |
·连体结构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20-22页 |
第2章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基本方法 | 第22-34页 |
·模态分析法 | 第22-24页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24-27页 |
·时程分析法 | 第27-34页 |
·结构模型 | 第28-30页 |
·结构地震动方程的建立 | 第30-31页 |
·结构动力方程的求解 | 第31-34页 |
第3章 计算条件与模型建立 | 第34-42页 |
·分析软件的选用 | 第34-35页 |
·结构的选型 | 第35-37页 |
·荷载取值与地震波的选择 | 第37-39页 |
·模型的分组 | 第39-42页 |
第4章 20 米跨度时连接体位置(上、中、下)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 第42-58页 |
·模态分析 | 第42-45页 |
·反应谱分析 | 第45-49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变形指标的要求 | 第45页 |
·18 层系列各模型的结构反应 | 第45-47页 |
·22 层系列各模型的结构反应 | 第47-49页 |
·结构构件内力 | 第49-51页 |
·线弹性时程分析 | 第51-56页 |
·连接体位于上部结构时程分析 | 第51-53页 |
·连接体位于中部结构时程分析 | 第53-54页 |
·连接体位于下部结构时程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40 米跨度时连接体位置(上、中、下)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8-80页 |
·模态分析 | 第58-61页 |
·反应谱分析 | 第61-65页 |
·两端铰接系列各模型的结构反应 | 第61-63页 |
·一端铰接一端滑动系列各模型的结构反应 | 第63-65页 |
·结构构件内力分析 | 第65-69页 |
·弹性时程分析 | 第69-77页 |
·两端铰接连接上部结构 | 第69-70页 |
·两端铰接连接中部结构 | 第70-72页 |
·两端铰接连接下部结构 | 第72-73页 |
·一端铰接一端滑动连接上部结构 | 第73-75页 |
·一端铰接一端滑动连接中部结构 | 第75-76页 |
·一端铰接一端滑动连接下部结构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6章 大跨度下连接体对结构的影响 | 第80-86页 |
·模态分析 | 第82-83页 |
·反应谱分析 | 第83-85页 |
·106 米系列楼层最大位移 | 第83页 |
·106 米系列层间位移角 | 第83-84页 |
·106 米系列楼层剪力 | 第84-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建议与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