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目录 | 第12-15页 |
绪论 | 第15-2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6-20页 |
三. 史料介绍 | 第20-24页 |
四.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五. 基本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六. 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一章 近代绥远城镇兴起与发展 | 第29-68页 |
第一节 地理基础和社会背景 | 第29-36页 |
一. 地理基础 | 第29-31页 |
二. 清朝对蒙政策 | 第31-32页 |
三. 移民与村落化 | 第32-36页 |
四. 坐商与城镇 | 第36页 |
第二节 归化城与绥远城 | 第36-42页 |
一. 归化城 | 第36-39页 |
二. 绥远城 | 第39-42页 |
第三节 地方设治与城镇 | 第42-52页 |
一. 诸厅与厅城 | 第42-50页 |
二. 诸县与县城 | 第50-52页 |
第四节 交通要冲与城镇 | 第52-59页 |
一. 包头 | 第53-55页 |
二. 集宁 | 第55-56页 |
三. 其它水运码头及市镇 | 第56-58页 |
四. 其它陆路交通与市镇 | 第58-59页 |
第五节 宗教商贸活动与市镇 | 第59-68页 |
一. 百灵庙 | 第60-61页 |
二. 隆盛庄与张皋 | 第61-62页 |
三. 毕克齐与察素齐 | 第62-63页 |
四. 河套平原的市镇 | 第63-65页 |
五. 其它市镇 | 第65-68页 |
第二章 近代绥远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 | 第68-84页 |
第一节 近代绥远的自然环境特征 | 第68-74页 |
一. 地形地貌 | 第68-69页 |
二. 气候与水文 | 第69-70页 |
三. 土壤与植被 | 第70-71页 |
四. 自然资源 | 第71-72页 |
五. 自然灾害及环境危机 | 第72-74页 |
第二节 城镇空间分布及其变化 | 第74-76页 |
一. 城镇分布密度及其变化 | 第74-75页 |
二. 城镇经纬向分布特征 | 第75-76页 |
三. 城镇分布重心的变化 | 第76页 |
第三节 城镇地理分布特征 | 第76-79页 |
一. 平原盆地分布突出 | 第76-77页 |
二. 临水分布特征明显 | 第77-78页 |
三. 交通指向分布为主 | 第78-79页 |
第四节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特征分析 | 第79-84页 |
一.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79-81页 |
二. 结果分析 | 第81-84页 |
第三章 近代绥远城镇职能组合结构 | 第84-120页 |
第一节 城镇政治功能及其中心体系 | 第84-93页 |
一. 城镇政治功能及其变化 | 第84-87页 |
二. 城镇政治中心体系 | 第87-93页 |
第二节 城镇经济职能及其空间组织 | 第93-110页 |
一. 商贸服务功能 | 第93-101页 |
二. 金融流通情况概述 | 第101-104页 |
三. 手工业 | 第104-108页 |
四. 交通渡口功能 | 第108-109页 |
五. 城镇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结构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城镇文化职能及其分布 | 第110-116页 |
一. 城镇教育机构及其发展 | 第110-113页 |
二. 城镇其它文教机关 | 第113-114页 |
三. 城镇宗教与民间信仰 | 第114-116页 |
第四节 城镇职能体系及其组合结构特征 | 第116-120页 |
一. 城镇职能类型 | 第116-117页 |
二. 城镇职能组合类型及其特征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近代绥远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 第120-138页 |
第一节 城镇人口等级规模 | 第120-133页 |
一. 城镇人口规模变化 | 第120-126页 |
二. 城镇人口等级规模及其结构特征 | 第126-133页 |
第二节 城镇占地规模 | 第133-138页 |
一. 清末城镇占地规模 | 第133-134页 |
二. 民国时期城镇占地规模 | 第134-138页 |
第五章 近代绥远交通道路发展与城镇体系变化 | 第138-155页 |
第一节 传统交通网络与城镇发展 | 第138-144页 |
一. 驿站 | 第138-140页 |
二. 民间商路 | 第140-143页 |
三. 黄河水运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铁路及其对城镇空间组织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一. 平绥铁路 | 第144页 |
二. 平绥铁路对城镇空间组织的影响 | 第144-147页 |
第三节 公路交通和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 第147-155页 |
一. 民国时期公路的发展 | 第147-152页 |
二. 邮电通讯业的发展 | 第152-155页 |
结语 | 第155-158页 |
一. 研究结论 | 第155-156页 |
二. 启示和建议 | 第156页 |
三. 今后深入研究的问题 | 第156-158页 |
参考文献 | 第158-168页 |
附录1 清至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分布重心移动图 | 第168-169页 |
附录2 近代绥远地区城镇地理分布图 | 第169-170页 |
附录3 清前中期绥远地区政治中心分布图 | 第170-171页 |
附录4 民国时期绥远地区政治中心体系图 | 第171-172页 |
附录5 近代绥远地区各类商品集散中心分布图 | 第172-173页 |
附录6 近代绥远地区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图 | 第173-174页 |
附录7 20世纪三十年代绥远地区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级划分图 | 第174-175页 |
附录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5-176页 |
致谢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