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乡村治理研究分析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13页 |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 有助于乡村治理结构理论的完善 | 第8页 |
| 2. 有助于乡村治理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化 | 第8页 |
| 3. 服务于乡村治理的实践探索 | 第8-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一、宁城县乡村治理主体的角色与功能 | 第13-21页 |
| (一) 宁城县基本概况 | 第13-14页 |
| (二) 宁城县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 第14-17页 |
| (三) 基层党组织:乡村治理的中枢 | 第17-18页 |
| (四) 乡镇政府:乡村治理的调解器 | 第18-19页 |
| (五) 村两委会:乡村治理的操盘者 | 第19页 |
| (六) 乡村民众:乡村治理的基础力量 | 第19-21页 |
| 二、宁城县乡村治理现状 | 第21-27页 |
| (一) 调查研究 | 第21-24页 |
| 1. 调查问卷 | 第21-22页 |
| 2. 调查访谈 | 第22-24页 |
| (二) 宁城县乡村治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4-27页 |
| 1. “行政化”的村民委员会 | 第24页 |
| 2. 两委会职能作用下降 | 第24-25页 |
| 3. 村务公开流于形式 | 第25页 |
| 4. 村民的民主政治参与积极性低 | 第25页 |
| 5. 干群关系不和谐 | 第25-26页 |
| 6. 乡村治理出现“空心化”危机 | 第26-27页 |
| 三、完善宁城县乡村治理的路径与措施 | 第27-34页 |
| (一) 多元治理主体的良性互动与社会管理创新 | 第27-28页 |
| (二) 乡村治理主体功能的转型 | 第28-31页 |
| 1. 党组织功能重塑 | 第28-29页 |
| 2. 乡镇政府:从“全能”到“主导” | 第29-30页 |
| 3. 社会组织:从“附属”到“主体” | 第30页 |
| 4. 村民公共参与:从被动到主动 | 第30-31页 |
| (三) 乡村治理主体功能的转型 | 第31-34页 |
| 1. 创新村治精英的产生和培养机制 | 第31-32页 |
| 2. 建立和完善村民参与治理机制 | 第32-33页 |
| 3. 构造农村社会组织良性发育的制度环境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