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文化专题研究论文

公共性视角下的和谐文化探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1页
导论第11-16页
一、 从公共性视角考察和谐文化的根据第16-26页
 (一) 学理基础:文化公共性第16-19页
  1. 何谓文化第16-17页
   (1) 文化概念阐释第16-17页
   (2) 本文的研究视角第17页
  2. 文化公共性的表现第17-19页
   (1) 文化的主体间共享第17-18页
   (2) 文化的历史同一性第18-19页
   (3) 文化的秩序供给第19页
 (二) 现实基础:公共性的出场境遇第19-23页
  1. 全球化时代的实践境遇第20-22页
   (1) 全球化的相关阐释第20页
   (2) 全球化时代彰显公共性第20-21页
   (3) 全球化时代呼唤公共性第21-22页
  2. 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第22-23页
   (1) 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公共性的彰显第22-23页
   (2) 和谐社会建设吁求公共性第23页
 (三) 制度根基:社会主义第23-26页
  1. 制度的公共本性第23-24页
  2. 社会主义制度的公共性特质第24-26页
   (1) 国家层面第24页
   (2) 社会层面第24-25页
   (3) 公民层面第25-26页
二、 和谐文化是人类和谐思想共同孕育的产物第26-35页
 (一)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滋养第26-28页
  1. 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第26页
  2. 和而不同的整体智慧第26-27页
  3. 执两用中的辩证智慧第27-28页
  4. 中和位育的道德追求第28页
 (二)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孕育第28-33页
  1.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和谐思想第28-30页
   (1) 共产主义的价值理想第28-29页
   (2) “总体性”的思维方法第29-30页
   (3) 异化扬弃与社会和谐第30页
  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和谐观第30-33页
   (1) 和谐世界的理念第31-32页
   (2) 和谐社会的夙愿第32-33页
 (三) 西方和谐观的启示第33-35页
  1. 和谐宇宙观第33页
  2. 和谐人际观第33-34页
  3. 社会正义观第34-35页
三、 和谐文化的公共性特质第35-43页
 (一) 和谐文化的提出及基本内涵第35-36页
  1. 和谐文化的提出及深化第35页
  2. 和谐文化的内涵第35-36页
 (二) 和谐文化的公共性品格第36-43页
  1. 共通共识的理想信仰第36-38页
   (1) 因通而和第37页
   (2) 文化认同第37页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37-38页
  2. 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第38-40页
   (1) 整体性思维具有系统性第39页
   (2) 整体性思维具有辩证性第39-40页
   (3) 整体性思维的公共性第40页
  3. 中和适度的行为方式第40-41页
  4. 共识共建的社会责任第41-42页
  5. 公平正义的价值标准第42-43页
四、 建设和谐文化的公共视域第43-49页
 (一) 一元性与多样化的共在第43-44页
  1. 坚持文化多样化第43页
  2. 一元主导下的多样第43-44页
 (二)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共生第44-45页
  1. 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第44页
  2. 和谐文化建设之民族性与时代性共生第44-45页
 (三)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共通第45-46页
  1. 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第45页
  2. 和谐文化建设之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共通第45-46页
 (四) 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共融第46-49页
  1. 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关系第46-47页
  2. 和谐文化建设之民主性与法制性的共融第47-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5-56页
致谢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孔子学院与法语联盟的文化功能比较研究
下一篇:当代整体性思维视野下的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