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内容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2 建筑国际比较常用方法述评 | 第14-28页 |
·OECD-Eurostat方法 | 第14-16页 |
·OECD-Eurostat方法的内容 | 第14-16页 |
·OECD-Eurostat方法述评 | 第16页 |
·CIS方法 | 第16-19页 |
·CIS方法的内容 | 第17-18页 |
·CIS方法述评 | 第18-19页 |
·BOCC方法 | 第19-28页 |
·BOCC方法的内容 | 第19-26页 |
·BOCC方法述评 | 第26-28页 |
3 2011轮ICP建筑国际比较使用的方法 | 第28-47页 |
·价格数据获取 | 第28-35页 |
·建筑层级划分 | 第29-30页 |
·制定材料清单 | 第30-33页 |
·价格数据及物品重要性数据的获取 | 第33-35页 |
·权重获取 | 第35-37页 |
·子类在每个基本类中的权重 | 第36-37页 |
·三大基本类在建筑中的权重 | 第37页 |
·建筑PPP的调整 | 第37-41页 |
·建筑PPP调整因子 | 第38-40页 |
·生产率的调整 | 第40-41页 |
·数据验证 | 第41-47页 |
·国家内部的验证 | 第41-43页 |
·区域范围的验证 | 第43-46页 |
·全球范围的验证 | 第46-47页 |
4 建筑国际比较的重难点分析 | 第47-56页 |
·规格品应兼顾代表性与可比性 | 第47-51页 |
·产品结构描述表(SPD)对规格品代表性与可比性的保障 | 第47-49页 |
·规格品的代表性与可比性保障仍存在漏洞 | 第49-51页 |
·产品同质性问题 | 第51-53页 |
·确保规格品同质性 | 第52页 |
·真实价格差异 | 第52页 |
·质量调整方法 | 第52-53页 |
·数据的有效性 | 第53-56页 |
·建筑购买力平价数据不协调结构不合理 | 第53-54页 |
·供给使用表的不可获取性 | 第54页 |
·项目价格数据难以确定 | 第54页 |
·支出法与产出法数据之间的差异 | 第54-55页 |
·数据有效性检验耗时过长 | 第55-56页 |
5 我国参与建筑国际比较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56-61页 |
·我国建筑业对外开放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 | 第56-57页 |
·招标过程中,围标、串标现象影响正常价格水平 | 第57页 |
·我国建筑项目规模分化与发达国家存在差异 | 第57-58页 |
·我国统计发展水平的限制 | 第58-59页 |
·建筑数据收集与处理环节上的不足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