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15-17页 |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 ·对于“宣传机构”的内涵界定 | 第17-18页 |
| ·关于“宣传机构设置”的理论研究 | 第18-20页 |
| ·关于“宣传机构管理”的理论研究 | 第20-22页 |
| ·关于“宣传机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 | 第22-23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第四节 主要创新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宣传机构建设概论 | 第26-40页 |
| 第一节 “宣传机构”的概念内涵 | 第26-28页 |
|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职能 | 第28-36页 |
| ·意识形态的“灌输”与“贯注” | 第28-31页 |
| ·民众的鼓动与激励 | 第31-34页 |
| ·形势政策与思想道德教育 | 第34-35页 |
| ·文化建设的领导与管理 | 第35-36页 |
|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40页 |
| ·机构设置 | 第37-38页 |
| ·机构管理 | 第38-39页 |
| ·工作队伍建设 | 第39页 |
| ·机构工作原则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的理论资源 | 第40-51页 |
| 第一节 经典作家关于组织机构建设的理论思想 | 第40-45页 |
| ·保持组织机构高度统一 | 第40-42页 |
|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 第42-43页 |
| ·重视培养干部队伍 | 第43-45页 |
| 第二节 经典作家关于宣传工作的理论思想 | 第45-51页 |
| ·以科学理论指导宣传工作 | 第45-47页 |
| ·以阶级性和党性定位宣传工作 | 第47-49页 |
| ·以人为本思想引领宣传工作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毛泽东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51-78页 |
| 第一节 毛泽东时期党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现实依据 | 第51-56页 |
| ·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内容 | 第51-53页 |
| ·宣传工作“完美系统化”的客观需求 | 第53-55页 |
| ·共产国际的领导指示和苏联模式的示范与借鉴 | 第55-56页 |
| 第二节 全面建立党的宣传机构系统 | 第56-64页 |
| ·党的宣传部系统 | 第57-59页 |
| ·新闻出版机构 | 第59-62页 |
| ·部队宣传机构 | 第62-63页 |
| ·群众性宣传组织 | 第63-64页 |
| 第三节 高度重视宣传工作队伍建设 | 第64-71页 |
| ·对宣传家与鼓动家品质和素养的要求 | 第65-67页 |
| ·宣传员的选拔与配备 | 第67-69页 |
| ·走全党宣传、群众宣传之路 | 第69-71页 |
| 第四节 中央集权的宣传机构系统管理 | 第71-78页 |
| ·确立党管宣传的原则 | 第72-73页 |
| ·规定请示与报告制度 | 第73-74页 |
| ·落实干部学习制度 | 第74-76页 |
| ·建立对人民群众的宣传网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邓小平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78-107页 |
| 第一节 邓小平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时代背景 | 第78-83页 |
| ·历史前提:十年“文革”结束 | 第78-80页 |
| ·现实依托: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全面改革 | 第80-81页 |
| ·科技动力:中国快速掀起信息化浪潮 | 第81-83页 |
| 第二节 宣传机构的恢复和整顿 | 第83-89页 |
| ·宣传机构的恢复重建 | 第83-85页 |
| ·宣传机构的整顿 | 第85-89页 |
| 第三节 宣传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思想 | 第89-96页 |
| ·重视宣传干部的“革命化” | 第89-91页 |
| ·实现宣传干部的“年轻化” | 第91-92页 |
| ·倡导宣传干部的“知识化” | 第92-95页 |
| ·追求宣传干部的“专业化” | 第95-96页 |
| 第四节 宣传机构改革思想 | 第96-107页 |
| ·实行党政分开 | 第97-99页 |
| ·精简工作机构 | 第99-101页 |
| ·克服涣散软弱 | 第101-104页 |
| ·追求社会效益 | 第104-107页 |
| 第六章 江泽民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 | 第107-136页 |
| 第一节 江泽民时期宣传机构建设的时代背景 | 第108-114页 |
| ·世情: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从未停止 | 第108-110页 |
| ·国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 第110-112页 |
| ·党情: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 第112-114页 |
| 第二节 增设宣传机构及其主要职责 | 第114-120页 |
| ·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 第115-116页 |
| ·中共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 | 第116-117页 |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 第117-119页 |
| ·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 | 第119-120页 |
| 第三节 明确宣传机构的四项主要任务 | 第120-130页 |
|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 第121-123页 |
|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 第123-125页 |
|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 第125-128页 |
|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 第128-130页 |
| 第四节 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宣传工作队伍 | 第130-136页 |
| ·讲政治,政治强 | 第131-132页 |
| ·讲学习,业务精 | 第132-133页 |
| ·讲正气,风气正 | 第133-136页 |
| 第七章 胡锦涛时期的宣传机构建设理论创新 | 第136-158页 |
|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第136-142页 |
| ·文化建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空间 | 第136-139页 |
| ·新兴媒体:宣传机构建设的新阵地 | 第139-140页 |
| ·矛盾凸显:宣传机构建设的新挑战 | 第140-142页 |
| 第二节 建设宣传机构新格局 | 第142-147页 |
| ·中宣部成立舆情信息局 | 第142-144页 |
| ·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第144-145页 |
| ·形成“大宣传”格局 | 第145-147页 |
| 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思路 | 第147-151页 |
| ·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功能 | 第149页 |
| ·提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 第149-150页 |
| ·转变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 | 第150-151页 |
| 第四节 宣传工作队伍作风建设提出新要求 | 第151-158页 |
|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 第151-152页 |
| ·开展“三项学习教育” | 第152-153页 |
| ·坚持“三贴近”重要原则 | 第153-155页 |
| ·深化“走转改”活动 | 第155-158页 |
| 第八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及建设规律与发展趋势 | 第158-191页 |
| 第一节 宣传机构建设理论的理论特色 | 第158-174页 |
| ·突出党性 | 第158-161页 |
| ·体现时代性 | 第161-164页 |
| ·富有辩证性 | 第164-171页 |
| ·彰显民族性 | 第171-174页 |
| 第二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基本规律 | 第174-182页 |
| ·伟大工程:与党的建设历程休戚相关 | 第174-176页 |
| ·中国道路:同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 | 第176-179页 |
| ·世界视野:和世界科技浪潮同频共振 | 第179-182页 |
| 第三节 宣传机构建设的发展趋势 | 第182-191页 |
| ·民主化 | 第182-184页 |
| ·制度化 | 第184-186页 |
| ·现代化 | 第186-1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91-197页 |
| 致谢 | 第197-19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99-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