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沟壑区挖填工程影响下的地下水数值模拟
| 致谢 | 第1-8页 |
| 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7页 |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7-18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 ·地下水运动理论的研究 | 第18-19页 |
| ·物理模拟及数值模拟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 ·地下水动态的研究方法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 ·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的应用发展 | 第21-22页 |
| ·基于GIS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22-23页 |
| ·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第23-24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4-25页 |
|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7-38页 |
| ·研究区地理 | 第27-28页 |
| ·自然气候 | 第28-30页 |
| ·水文 | 第30页 |
| ·地貌和构造特征 | 第30-35页 |
| ·地貌 | 第30-31页 |
| ·地层 | 第31-34页 |
| ·构造 | 第34-35页 |
| ·水文地质特征 | 第35-37页 |
| ·地下水类型与分布特征 | 第35页 |
| ·水文地质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 ·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特征 | 第36-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研究区流域地下水天然资源量计算 | 第38-45页 |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38-39页 |
| ·地下水补给量估算 | 第39-40页 |
| ·降水补给量 | 第39页 |
| ·侧向补给量计算 | 第39页 |
| ·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 ·地下水排泄量估算 | 第40-44页 |
| ·泉排泄 | 第40-42页 |
| ·西北部侧向排泄 | 第42-43页 |
| ·方塔地区蒸发排泄 | 第43-44页 |
| ·水均衡结果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原始地貌条件下的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45-55页 |
| ·地下水流系统概化模型 | 第45-46页 |
| ·数学模型 | 第46-53页 |
| ·初始条件 | 第47页 |
| ·边界条件 | 第47-49页 |
|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49页 |
| ·源汇项计算和处理 | 第49-50页 |
| ·问题类型定义 | 第50页 |
| ·时间步长设置 | 第50-51页 |
| ·区域剖分 | 第51-53页 |
| ·模型的识别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第五章 挖填工程影响下研究区地下水流数值模拟 | 第55-93页 |
| ·水文地质概化模型 | 第55-56页 |
| ·工况设置研究方案 | 第56-57页 |
| ·水文地质参数分区 | 第57-58页 |
| ·网格模型的建立和剖分 | 第58-61页 |
| ·降雨入渗补给序列 | 第61-64页 |
| ·模拟期为短期 | 第61-64页 |
| ·模拟期为长期 | 第64页 |
| ·初始条件和模拟期选定 | 第64-65页 |
| ·边界条件 | 第65-66页 |
| ·导水工况中导水盲沟渗透系数计算 | 第66-71页 |
| ·导水盲沟覆盖区域渗透性等效 | 第66-68页 |
| ·导水材料及结构 | 第68-69页 |
| ·导水盲沟的空间定位 | 第69-71页 |
| ·不同工况下的模型预测结果讨论 | 第71-92页 |
| ·地下水水位响应空间特征讨论 | 第71-84页 |
| ·地下水水位响应时间特征讨论 | 第84-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 ·结论 | 第93-94页 |
| ·展望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 附录1 B2工况下监测点水位曲线 | 第100-101页 |
| 附录2 B1工况下监测点水位曲线 | 第101-102页 |
| 附录3 B3工况下监测点水位曲线 | 第102-103页 |
| 附录4 C2工况下监测点水位曲线 | 第103-104页 |
| 附录5 C1工况下监测点水位曲线 | 第104-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105页 |